本报记者 郭力方
刚刚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最吸引市场眼球的,莫过于其中开出的高达3.4万亿元的五年投资计划大单,这比市场此前普遍预期的3万亿元投资额还要高。
然而,从近来政府人士在各种场合透露的“国内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能耗及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增”信息来看,推进节能减排尚未形成全国“一盘棋”。12月20日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开幕当天的首要议程,便是环保部和31个省市政府及8个重点央企签下减排“军令状”,以促相关方落实责任。
而从上述《规划》具体内容上来看,各项政策条款过于宏观,未曾深入到细分市场,因此其对产业推动的效应仍有待于观察。此外,环境经济政策方面也仅以500字的篇幅予以阐述,包括财税、金融、信贷、用地、用电、折旧、进出口等多方面的实惠政策也并未形成具体条款。
回顾“十一五”环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尽管表面上各项目标均陆续完成,但实际情况可能远没有公布的数字那么漂亮。火电脱硫作为过去五年政策大力推进的事业,多数企业只是将脱硫设施装起来了事,实际运行情况普遍不佳。在污水处理领域,根据国家审计署此前发布的报告,全国抽查的9省市逾一半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未按期开工建设,而建成的项目几乎全部未达到实际处理负荷率。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具体到产业发展方面,根据相关专家的分析,环境行政投资目前只有不到30%真正进入到了产业环节,大部分投资领域仍为市政包办,市场主体并未真正介入。而政策上提出“十二五”期间全面引进环境综合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以及土壤修复、水体修复等更新兴的产业类别,这些领域目前的涉足者则更寥寥。
或许也正是渐渐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目前遭遇的种种困境,近来多个券商在分析2012年投资策略时,纷纷提示,目前环保整体板块估值水平对应2011年PE已经在41倍,考虑到未来环保政策落实的漫长性,可能存在板块估值回调的风险。因此,多个券商分析师均建言投资者,要看准环保产业领域的主题投资机会,选择事件驱动型策略。
目前的普遍共识是,对于环保规划勾勒的宏伟蓝图,在其营造出的火热气氛渐渐退去时,市场应冷静下来做出理性分析:规划具体落实到哪一步,才有望唤起真正的价值投资热点。
一系列现状都在提醒业界,“十二五”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环保产业的“政策驱动性”特征依然显著,3.4万亿元的投资“画饼”易,但投身其中的企业真正能吃到多少,或尚无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