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国人翘首以盼央企成本控制动真格

2011年12月26日01:14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国资委已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央企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关节点。现在关键要看有没有决心动真格,敢不敢针对面临的各种问题果断下手。为了能更强硬一些,更果敢一些,不妨直接把成本控制与企业管理层的薪酬挂钩,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谭浩俊

  央企利润在大滑坡。

  媒体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在内的117家央企净利润增速降幅高达46.5个百分点,而库存和应收账款这两项运营和财务成本,合计已占到企业流动资产的46%。

  央企利润严重下滑的原因,有人分析认为,主要是欧债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所致,也有人认为,主要推力是成本上涨过快。前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赞同后一种观点,他认为,央企利润下滑的主因并非欧债危机等外围原因,来自成本的压力更大。

  笔者也同意这一观点,问题关键是,央企成本上涨的关键原因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会对利润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有没有控制的办法和措施?

  据业内人士分析,造成央企成本大幅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财务成本,二是大宗原材料成本,三是人工成本。大宗原材料成本上涨,是近几年来制约经济发展、企业经营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特别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冲击,这一矛盾越发突出。问题在于,尽管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令多数企业难以承受,但是,对央企来说,却个个赚得钵满盆溢。特别是垄断企业,利润几乎都雄冠全球。而进入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直逼德、法核心国家,除少数之外,多数大宗原材料的价格都出现了明显回落。如铁矿石价格,下降的幅度就非常大。为什么央企利润反而会大幅下降呢?这难道不值得好好推敲吗?

  再看财务成本。按理,央企不同于一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他们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往往利息都较低。其他企业是利率上浮,央企常常是利率下行。即便在融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银行提供给央企的贷款利率也远低于其他企业。那么,央企的财务成本上升压力到底在哪里呢?从表面看,无疑是市场的低迷,使企业的库存和应收账款两项资金占用大幅上升,带动了企业财务成本的上升。但再往深层次看,似乎并不完全是市场低迷的原因,而是央企盲目扩张、盲目扩大规模、相应管理滞后的结果。因为,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央企的扩张速度之快,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首先,到处圈地,既是央企迅速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也是央企财务成本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因为,无论是生产经营型企业还是开发企业,都在全国各地圈下了大量的地。尽管凭借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央企从地方获得的土地一般价格都比较低,但是,仍然占用了央企的大量资金。在这些土地没有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前,自然会增加很多财务成本。

  第二,盲目并购地方企业。为了迅速扩充规模,近年来,央企明显加快了并购地方企业的速度,但从实效看,不少并购显然有些盲目。由于是中央企业对地方企业的并购,特别是对民营企业的并购,往往并购的资产价值要远高于市场的实际价值。不仅如此,并购以后的效果也较差,一些以失败而告终的并购项目,给国有资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比如,中钢山西中宇、中冶恒通等并购案,损失都高达几十亿。如此,企业的财务成本岂能不高,企业的效益还如何产生呢?即便并购成功,在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的情况下,财务成本也会大量上升。

  第三,新项目效果不好。央企扩张的另一条途径,就是盲目上新项目。因为,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央企上新项目的热情是很高的,尤其是风电和太阳能,多数央企都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和安排,而且,投资速度非常快。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技术和条件,常常是投入的资金比一般企业多得多,而产生的效益却比一般企业差得多。不少央企投资的太阳能、风电等项目,在同等条件下,投入的资金要比其他企业高出30%以上。投资数额大,且没有相应的回报,自然会使成本上升、效益下滑了。所以,下半年以来央企出现的效益下滑现象,与盲目上新项目没有按预期产生效益造成的“瓶颈”也不无关系。

  第四,人力成本控制不力。尽管社会各界始终在尖锐批评央企的高工资、高福利,有关方面也反复要求央企加大控制人力成本力度。可效果却并不明显,央企人力成本仍居高不下。以发电企业为例,一边高喊亏损,要求涨价,一边却维系着员工比“盈利”的煤炭企业高出5倍以上的工资收入。这样的人力成本控制和管理,怎么可能把企业的成本降下来呢?

  第五,损失浪费现象屡禁不止。社会对央企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年来浪费损失现象十分严重。这些年,面对时不时冒出的天价灯、福利房、腐败酒等事件,以及不时出现的安全生产事故,让公众对央企到底能否解决好损失浪费问题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怀疑。多个数据统计显示,央企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出国考察经费、会议费等,几乎都超出了规定的上限。这些费用,还不包括地方政府为了引进项目给央企的买单。若这种高消耗现象不改变,成本如何真正控制,效益又如何真正提高呢?

  据了解,针对央企出现了利润大幅下降问题,国资委已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央企加大成本控制力度,避免利润的进一步下滑。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关节点,现在关键要看有没有这样的决心,敢不敢动真格,敢不敢针对面临的各种问题果断下手。因为,此前类似的要求也已经提过太多,但是,一阵风过去后,便又故态复萌,那些央企、特别是占据绝对控制地位的央企对此也没太当回事。也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这回,国资委理当更强硬一些,更果敢一些,不妨直接把成本控制与企业管理层的薪酬挂钩,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如何?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作者:谭浩俊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为加)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