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专栏 > 最专栏 > 马光远搜狐财经专栏:光远看经济

马光远:比杀吴英更重要的是什么?

2012年02月08日14:22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马光远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事实上,要真正化解民间借贷的风险,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放开民间金融,打破主流金融机构的垄断,而不是继续打击,甚至通过杀人来维持金融垄断的事实。

  2012年1月18日,浙江省高院维持对吴英一审死刑判决,此举引发各界热议,法律界、经济界都接二连三的召开该案的研讨会,反思案件背后的诸多现象,并呼吁最高院刀下留人。在中国法制史上,一个骗子的命运引发了如此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可谓奇迹。

  2009年金华中院一审判处吴英死刑时,我曾撰文指出,这个案子无论如何,都将成为一个标杆,成为一个难以绕开的有很深时代烙印的案例。吴英案自发生迄今5年之久,其复杂程度和重要性已超越了案件本身,已成为中国金融制度和司法改革展示给世界的又一个重要标本。关于吴英案的法律层面的探讨,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全部的案卷,也没有看到整个庭审的过程,不能仅仅根据吴英或者法院的一面之词判定其是否具有诈骗的故意。但吴英案在办理过程中的反复,却说明了案子本身在法律认定上的复杂。如,吴英被刑拘以来,案件经过两次补充侦查,才最终被提起公诉;公诉机关也从东阳市检察院改为金华市检察院;起诉罪名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合同诈骗,最后确定为集资诈骗。既然罪名的认定存在如此大的分歧,而且,可以确定受害人只有11人的情况下,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一审和二审法院却选择了惩罚更重的集资诈骗罪而不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而这两个罪的最大区别是一个可以判处死刑,而一个最高刑只有10年。

  抛开法律问题,我想从另外几个层面探讨判处吴英死刑的价值和意义。

  其一,吴英扰乱了什么样的金融秩序?在中国,特别是江浙一带,谈及金融秩序,恐怕不能简单的就认为指官方金融机构的秩序。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江浙,金融秩序最起码有两个: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民间借贷形成的金融秩序。学者刘伟的研究多次证明,尽管国有单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30多年来不到40%,但其获得的贷款资源却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70%以上,而对国民财富贡献高达62%的非国有经济,只能从主流金融机构拿到不到30%的贷款。大量民营企业的发展所靠的金融资源,主要指民间借贷,而不是官办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学者辜胜阻在温州市的调查也表明,中小企业能够从银行等主流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比例只有10%左右可以,80%以上依靠民间借贷生存。也就是说,吴英通过民间借贷获得企业发展资金,这恰恰不是扰乱金融秩序,而是一个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在江浙一带,真正主流的金融秩序是民间借贷,而不是官办金融。

  其二,判处吴英死刑能遏制民间的“非法集资”的暗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吴英之前,江浙一带因为所谓集资诈骗已经被判处死刑的,仅女性至少在5人之上,但民间集资并非因为法院的严判而有收敛之势,反而愈演愈烈。特别是2011年,在官方的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中国的高利贷的狂潮令人触目惊心,大江南北,很多人被卷入了高利贷的漩涡,民间集资案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如果判处吴英,能够遏制非法集资,则吴英之死尚有价值,如果吴英之死根本改变不了什么,那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用一个非人道的手段来治理混乱的金融秩序?

  其三,吴英之死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否?中国已经成为全国第二经济大国,管理层也频频提及负责任大国形象及中国的崛起问题。据此,我们认为,在中国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也在进步。中国的执政党已经足够自信,对于经济秩序的维护,其实早已不需要通过死刑这种已经被绝大多数国家抛弃的手段。在我们改革开放34年之后,面对吴英这样一个案子,如果仍然固执地动用狗头铡,通过杀人来维持金融秩序的整齐划一,恐怕是一个无能而偷懒的选择。

  其四,比杀吴英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一直在想,既然中国金融体制一直处于扭曲的状态,既然国办的机构根本不愿意让信贷流向大量的中小企业,既然民间借贷以非法的身份尴尬地承担着民间资金主要供应者的重任,我们又什么理由指责吴英的行为非法并且断然判其死刑?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已经雄辩地说明,维持官办的金融垄断造成了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造成了近几年让人痛心的“国进民退”的逆改革的事实,更造成了官办的金融机构依靠全球最高的存贷差赚取暴利,压制实体经济生存空间的事实。要真正化解民间借贷的风险,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放开民间金融,打破主流金融机构的垄断,而不是继续打击,甚至通过杀人来维持金融垄断的事实。

  其五,在一个金融生态极其扭曲的时代,在一个金融和法治都需要文明外衣装饰的时代,我们除了杀人,难道就不应该有更多的反思和更好的选择?温家宝总理去年国庆期间到温州调研,提出要引导民间信贷走向阳光化,“正门开得不大,旁门就要打开”。而吴英案之所以引人关注,不是吴英本身引发了民愤,而恰恰是在不改变现行金融体制的情况下,简单粗暴地选择杀吴英引发了民愤。杀吴英既提升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遏制不了中国民间借贷的发展态势,更与“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背道而驰,为什么,我们非要逆民意而动,杀一个人,却失了民心呢?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财经评论员)

  马光远的搜狐财经专栏:光远看经济

  马光远的微博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刘宇翔)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