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谈股论金:内幕交易毒瘤为何难除?

2012年02月08日14:46
来源:理财周刊 作者:桂浩明

  郎咸平:内幕交易毒瘤为何难除

  如果存在内幕交易,有内幕的人就会成为有钱人,其他老百姓因为受到损失而越来越穷了。所以监管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中小股民的利益,不准内幕交易,不准操纵股价。

  长期以来,“内幕交易”这个中国股市毒瘤,总在不经意间

带给我们阵痛。我们严打内幕交易的口号喊这么多年,也打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能根除?问题又出在哪里?

  监管本质是藏富于民

  内幕交易就是在信息公布之前完成的所有交易,美国证监会对内幕交易打击是最严厉的。如果某一股资金突然入市拉抬股价,拉到高位之后套现离场,坑害中小股民,这就是不公平交易,是不允许的。美国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希望藏富于民。要藏富于民,那就需要老百姓在一个非常规范的市场里面同一天拿到信息,然后大家去交易,创造的财富大家一起分享。而不是说一个人透过所谓的内幕交易把我们的利益全部席卷走了,变成一个人的财富了。如果存在内幕交易,有内幕的人就会成为有钱人,其他老百姓因为受到损失而越来越穷了。所以美国确立下来的监管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中小股民的利益,不准内幕交易,不准操纵股价。

  美国调查内幕交易非常具体,比如说今天下午3点钟公布利好消息,那在这之前所有的能够带动股价上涨的交易全部都叫内幕交易,可能有几百起对不对,但它只抓其中一起,然后用国家的力量把你打得“家破人亡”,绝对有震撼力。对于内幕交易,美国有一个很好的机制,叫辩方举证。也就是说,如果股民控诉你,怀疑你这个产品有问题,你就要给监管机构说清楚,举证证明你没做这个事,你没坑害人。如果你没说清楚,你就是犯罪。这就是为什么从1934年一直到今天,美国会授予这种监管法令无上的权力,就是要造成一个可怕的、强大的震撼力,一旦抓到你一次之后呢,它就用国家的力量和你打官司,这是非常可怕的,目的就是保护中小股民。

  我们的《证券法》也是不准内幕交易的,我们总共调查了227起内幕交易,立案的有61起,移送公安机关的有16起,其他的有166起都是非正式调查。《证券法》的本质意义是,一旦碰到有冲突的时候,你做决策的惟一判断标准就是能否确保中小股民的利益。我国的《证券法》对于内幕交易最高处罚是300万元人民币,处罚的力度明显不足。

  现在最根本的不是监管水平的问题了,而是监管思路的问题。不少监管问题其实是还没有搞懂监管的本质,监管必须以老百姓,以中小股民的利益为惟一的考虑因素,而不是为了完善社会机制或者别的什么。

  立法的目的是承担责任

  美国1934年《金融交易法》的所有目的就是每个人都承担信托责任,替国家藏富于民,替老百姓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就是美国建立股票市场的终极目的。

  说到信托责任,它背后要有一个对法的尊重的精神,信托责任本身是要寄托于一个人的良心。在美国也好,在欧洲也好,信托责任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背后有强大的法律震慑力,让你不敢没有信托责任。美国老百姓对于美国政府的执法力度是非常支持的。当时奥巴马所碰到的困境来自于华尔街的压力,是来自于利益集团的压力,但老百姓是非常欢迎的,因为老百姓确实看不懂,确实需要政府来协助,因此对于华尔街的制裁到最后得以通过,因为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大的民生问题。

  如果我们的监管单位不知道如何监管,手段不会,目的也搞不清楚,到最后吃亏的当然还是那些中小股民,这也会违反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提倡的藏富于民的理念。政府出面打击内幕交易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而打击,而是为了一个长远的立国目标藏富于民。

  赤择远:新股发行节奏谁说了算?

  来自清科数据库统计显示,1月份国内企业IPO融资额创出2009年境内IPO重启以来的新低,当月共有14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完成IPO,合计融资11.36亿美元,IPO个数也仅高于2011年10月份11家企业IPO的近两年内低点。

  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元旦、春节的假期因素导致交易日减少等。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新股发行节奏就应该让市场参与者来决定,这才是市场化的最好体现。

  新股发行节奏是否该控制,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各方也是各抒己见。支持不控制节奏的一方认为,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一直在朝市场化方向推进,政府无形的力量应该越来越弱,无论是发行定价,还是发行时间,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暂停或放慢新股发行可能会暂时使股市止跌回升,但治标不治本;支持控制节奏的一方则认为,在货币政策未见明显宽松的背景下,新股发行提速继续消化存量资金,对恢复市场信心无疑是个打击,因此需要放缓新股发行节奏,给市场以一定的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人气。

  笔者认为,控制新股发行节奏是不可取的。其一,我们的新股发行正朝着市场化发行的方向前进,政府应该越来越弱行政化的干预。新股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杜绝行政干预,让拟上市公司自行根据行情判断何时上市、何价上市,而不是靠监管层人为的来控制。

  其二,历史经验表明,暂停或放缓新股发行,可能会暂时的让股市止跌回升。但我们也要看到,就算是控制了发行节奏,如果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严重不足,资金依然会撤离股市;即便没有新股扩容,股价依然会下跌。而且,一旦停止新股发行,可能会对投资者的心理影响会更加大,并有可能伤害市场自身的运行节奏。

  总之,笔者认为,新股发行的节奏,还是要让市场参与者来决定,让发行人来决定,这才是市场化的最好的体现。

  桂浩明:股指在60日线遇阻很正常

  春节长假以后,尽管股市行情一波三折,但总体趋势还是比较明朗的,那就是逐渐上涨,沪市重返了2300点、收复了60天均线。深市在盘中也一度触及60天均线。不过。也就在这以后,两市股指都显露出疲态。本周一沪深股市均冲高回落,周二更是有较大的下跌。本来,投资者对节后的“龙抬头”行情充满期望,特别是随着股市交易重心的上移,个股的活跃度也有较大提高,很多人开始跃跃欲试。但股指在60天线遇阻,对大家的信心打击不小。毕竟,从理论上说,如果大盘不能有效突破60日均线,那么只能表明本轮反弹的级别不高,并且本轮反弹已经也基本到头了。

  不过,如果人们对近期股市的运行环境以及行情走势的特征作出更多分析与思考,那么也许对股指受阻于60天均线这一点不至于太过计较,同时会坚定认为本轮股市上涨并没有进入尾声,后市应该还会继续有所表现。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鉴于以下这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中国境内实体经济的表现要比预期好。不管是最近几个月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还是全国的GDP增长数据,都要比先前各界预测的高不少。以前,大家一直比较担忧的是,一方面经济增长已经放缓,但另一方政策的“预调微调”似乎来得比较慢,以致经济可能出现衰退,或者是硬着陆。由此会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构成很大的拖累。一段时间来,之所以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股市都普遍表示谨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家认为未来一个时期,企业业绩会变得很差,尽管现在股票的估值并不高,但是届时会因为这个原因开始走高,所以股市缺乏投资价值。当然,现在不能说这方面的担忧都已经被消弭,但面对在银根紧张背景下经济增长仍然较为强劲的现状,人们必须尊重这个实际,也就是应该对过去过度悲观的预期作出适当的修正。而这种修正,反映在股市上,就是会出现超跌后所展开的估值修复行情。

  其次,周边市场的状况,也向境内股市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境内投资者都很担心欧债危机恶化,也对美国经济是否能够真正出现复苏心存疑虑。但最近所发生的情况却是,尽管欧债危机的处理上不时会出现一些新问题,但欧洲的实体经济却似乎还可以,美国的实体经济更是表现良好。在此影响下,欧美股市都有不错的表现,涨幅远远大于境内股市。地处风暴地带的股市尚且有如此表现,其对境内股市自然会构成某种拉动,虽然不至于成为其摆脱持续弱势的主要因素,但这方面的正面作用是自然存在的。如果说有人曾经把周边市场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视为很大的利空,并且因此而看淡境内股市。那么至少现在情况已经有所变化,那些不确定因素中,有的还是利好股市的,这样一来,对境内股市的悲观预期,自然也就要有所改变了。

  在技术分析中,60天均线是划分初级行情和中级行情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经过约10%的上涨以后,现在股指到了这个位置,实际上是面临选择。从去年6月份以来的几波反弹来看,股指都是在这附近受阻。不过,现在的情况与那时还是有所不同,这不仅是因为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原因,还在于目前点位的位置,实际上与前一次反弹时的启动点相差无几,这说明尽管涨了200来点,但股指仍然是相当低的。还有,与那时相比,现在的股市政策要明朗得多,并且还在进一步发生积极的变化。这种基本面与政策面同步向好的状况,更是近几年来所没有过的。也因为这样,时下股市尽管受阻于60天均线,但这只是一种技术调整,反弹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在实践中,再强悍的行情,在60天均线附近也是要有震荡的。而经过这波必要的震荡后,股市应该还能够看高一线。

  郑眼看盘:大盘走势不算太坏 短炒仍然有机会

  周二A股大跌,沪综指收跌1.68%报2291.90点,深综指跌1.73%报869.87点,成交略缩。从盘面看,金融类股全线杀跌,无一上涨,为股指主要压力。不过,大盘并未陷恐慌之中,两市并无跌幅特大的个股。下午时,大盘一度灰头土脸,但最后半小时有色、煤炭股进行了护盘,使股指脱离盘低一段距离作收。

  军工股表现不错,这可以理解,原因众所周知。传媒类股逆市上涨,这未必是好现象。不久将有传媒类新股发行和上市,所以周二相关个股上涨明显就有些“友情赞助”嫌疑。

  影响A股的外部消息可能有:希腊危机再生波澜,澳大利亚央行昨中午时未如预期般下调利率。

  欧债危机是影响上半年A股的主要外部因素,当欧洲陷入混乱时,中国极难独善其身,因出口必受重大冲击。另外,若欧债危机深化,美元多半走强,不利于中国吸引不合规的热钱和合规的外商直接投资。

  澳大利亚央行未减息,一部分原因可能受中国及美国强势经济指标的误导。如果美国及中国经济不错,澳洲就无必要急着降息了,这完全可以理解。

  影响A股的内部消息可能有:IMF调降今年我国GDP增速预期;中国工信部表示,随着世界经济的降温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恶化,本季度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有可能会放缓。还有就是有媒体对国债期货进行吹风。

  上述消息均为利空,前两个没啥可说的,至于国债期货为何是利空,道理也不用多想,只看历史即知。当年我国叫停国债期货后,3天内股指涨幅接近翻番,此事就足以证明了。

  A股虽然杀跌,但走势不算太坏,投资者暂时还没理由过度悲观。本周及下周为A股大扩容期间,这种情况下已走到楔形顶端的股指出现些回调也极正常。至于杀跌似乎多过预期也易理解,因消息面上正巧有上述许多不利因素。总之,杀跌是能看懂的,最可怕的是看不懂的杀跌。

  迄今为止,股指走势仍算中规中矩,形态及杀跌均处于可控和理智状态。大盘在消化了上述压力后,如果下周中国交建发行后暂无其他大型股发行,小盘股发行也未一拥而上,那么股指应还有向上拓展空间的机会。

  就中线走势而言,由于许多机构习惯于春季抢做“吃饭行情”,所以操作上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较强。因此,只要消息面并无压倒性利空,震荡格局一般仍将维持。如果未来扩容能阶段性地稍松一下,仍然不排除再创反弹新高可能。

  不过笔者认为,不管上述这些积极做多的机构最终吃成饭没有,或者只吃到了粥,甚至只吃到西北风,在曲终人散时大盘仍有机会下试2132点。

  这是因为,经济见底到目前为止也只是个假定,毕竟我国经济的现状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是种“非常规”状况,所以其复杂程度远非以前那种常规的周期性起伏可比。

  未来的经济,投资提振较难,出口提振也较难,消费得依赖改革,短期内恐怕也没戏。在这种状况下,预测上市公司业绩周期性见底只能是种“常规智慧”。

  今日股指若继续下杀,则短线炒家在20天均线一带仍可试着吸纳,没必要跟着杀跌。在品种选择方面,如果炒短线,就不必跟着主流舆论去炒大盘股了,不妨就炒些创业板、中小板之类。此类个股大都已预警了业绩,短期内或有些机会,风险暂有限。

  老法师看盘:冻感无限

  “倒春寒”真的如期而至了。昨日(2月7日)我还在提醒大家,警惕市场大降温,结果股指真的就出现了暴跌。盘中,上证综指一度下跌超过50点,收盘时仍下跌了39.24点,2300点再次被跌穿。这样的行情真可谓“冻感十足”。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大降温?我认为,从消息面看,昨日央行继续暂停央票发行,但实施26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这令市场对于政策放松的预期落空。此前市场一直预期央行将下调存准率,但现在迟迟未见央行动作,反而重启正回购操作,难道降准时间点还将延后?

  另一方面,从市场本身来看,短期机构强势做多的意愿并不强。从周一的行情就不难看出,除了ST股板块还有些资金介入,其他板块的表现都不太理想。而昨日券商股的全线暴跌,令本来就不太强悍的人气雪上加霜。券商股一直是我比较看重的市场风向标,而昨日上市券商公布1月份业绩大面积出现亏损,这对行情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券商股中的兴业证券(601377)(601377,收盘价10.02元)跌幅高达5.29%,这无疑沉重打击了多头士气。

  或许正是受政策预期不确定性的影响,市场自身信心有所低落,最终大盘只能选择主动回调。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恐怖”的寒潮造成日本上百万人感染新型流感,这一消息如果放在以前,很容易引发A股医药股板块被资金青睐和热炒,但昨日医药股似乎也被“冻”住了,一点反应都没有,不知道今天会不会有所表现。

  对于后市,我还是不悲观。股指下方的空间不会太大,政策底的支撑依然存在。昨日这种“冻感无限”的行情应该不会长期持续,而等待“冷空气”逐渐过去之后,短线调整将到一段落,立春行情依然会继续。从昨天股指期货数据来看,空头大本营中证期货再度出现1399手的大手笔减仓,这一信息值得大家用心注意。

  叶檀:资金外逃将可抵消经济刺激政策

  中国是否需要刺激经济?IMF的答案,是。笔者的答案,不。

  2月6日,IMF发表《中国经济展望》的报告,表示考虑到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应将全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设为2%,而不是像原计划的那样设法减少赤字。如果欧洲问题比预期更为严重,中国应加大推行财政政策的力度。IMF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拿出一个占GDP3%左右的大规模财政方案予以应对;该方案应包括降低消费税,对购买消费品和企业投资污染治理设备等发放新的补贴。刺激的方案不是通过银行系统实施,而是通过财政预算进行。

  目前全球不缺资金,缺的是盈利的企业与投资者的信心。美国企业手握重金,一年前,美国企业手握超过2万亿美元的现金,达到历史最高值。一年后,在标准普尔的市值中,目前现金的比重是11.48%,仅略低于2010年的纪录高位。标普500企业所持有的现金为9986亿美元,比5年前增长63%,比10年前的3423亿美元增长近两倍。根据贝莱德资产管理公司的数据,美国企业现金无处可去,开始提升股息回购股票,在2011年这方面的现金增长了35%,是对投资者极为慷慨的一年,预计2012年还会更高,股息及回购金额将会超越2007年所创下的纪录。

  对于美国企业而言,目前是收缩规模、做好资产质量,而不是做大规模急于投资。此时如果中国、印度等国有较好的投资机会,资金将会源源流入新兴市场,但目前的恐慌情绪显然让美国投资者兴趣低落。

  中国同样不缺资金,80多万亿元人民币的存款证明了资金丰沛,现在缺的是资金的高效配置渠道。存在银行里,通过银行配置到央企、地方平台企业中,而这些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让人担忧,银行提高风险拨备、目前有关方面准备发行垃圾债就印证了这一点。

  目前情况两难,通过激励机制让银行投向保障房、偏远地区高速公路等项目,银行风险恐怕会居高不下,如果让银行走向市场,银行恐怕会显示出高利贷者的可怕面目。

  采取刺激政策,会掩盖制度性障碍与结构性矛盾,使中国经济在未来面临投资收益率低、无效投资增加的高风险。2008年底的经济刺激使中国经济走出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衰退,但带来了房地产等基础行业更多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社会问题。

  如果说以往恢复中国经济信心,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失去了信心灵丹的作用,投资者将因为关注基础设施背后的高负债、寻租空间、项目回报率,而焦虑万状。

  有信心有预期,资金可以为我所用;无信心无预期,再多的资金也将流出市场。根据央行上个月公布的金融数据,2011年12月底外储为31811亿美元,比11月底的32209亿美元,减少398亿美元,为自1998年以来首次季度下跌;同期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月也连跌3个月,12月较11月下降1003亿元人民币。尽管数据下降有多重原因,但现象背后的财富外流却是事实。渣打银行驻港经济学家王志浩表示,去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大概在2500亿美元左右,今年可能减少到1400亿美元。去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从3.2万亿美元降至3.18万亿美元,今后还可能进一步下滑,中国经济要靠内需转型。

  《金融时报》载文指出,今年1月份,澳门赌场收入同比上升35%,这是由于大量内地人为庆贺“水龙年”的到来而涌入此地赌场。游客用信用卡上的钱赌博,然后在境外接收结算后的现金(外币),从而绕开有关携带出境的现金不得超过2万元人民币(合3100美元)的法定限制。这只不过是资金外逃的形式之一,富翁们将上一轮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财富,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他们所认为的安全领域。中国富人加入了外国投资者的行列,要求获得更稳固的财产权。随着投资者对人民币的看法变得较为悲观,流出中国的资金规模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就目前来说,人民币升值前景变差有许多原因,包括贸易顺差远小于以往和出口前景不佳。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日本,债务聚集到政府手中,而企业手握重金无处可投,这是日本20年前发钞无用的现代经典版本的重新演绎。在财富新一轮产生与转移过程中,谁有创新、谁有效率、谁有公平,谁得到未来。最终看的是企业的创业与盈利前景。

  中国需要的是更多的经济市场化改革,而不是更多的货币。否则,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蚂蚁搬家,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方,而后从资产变成中国的负债。

  张书怀:调整网下询价对象配售比例务请慎重

  在近期讨论新股发行改革的议论中,有人建议扩大向网下询价对象的配售比例,认为现在的配售比例低,询价对象多,会导致询价对象随意报价。

  目前执行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是市场长期反复博弈的结果。因为长期以来,新股在沪深市场的突出财富效应,市场的主流舆论一直呼吁新股筹码应向中小投资者倾斜,以遏制大资金对新股筹码的“抢夺”。新股发行实行询价制后,为抑制询价机构的不合理报价,同时也是对询价机构的回报,新股筹码要拿出一部分来配售给询价机构,以求责权利对等。但实行向网下询价机构配售以后,询价机构仍可同时参加网上申购,这又被市场认为不合理。为此,2009年5月《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新股发行体制指导意见》规定,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分开。新股配售对象只能选择网下或者网上一种方式申购,并且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原则上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份的千分之一”。

  当然任何一项规定都应随着市场和投资大众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新股不再能创造财富效应,中小投资者对拥有新股筹码已不感兴趣或已经失去了申购热情,上述规定是可以变更的。那么现在市场是不是有了这些变化呢?

  从2010年至今,我国新股发行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新股上市首日出现了较多的破发,特别是去年上半年,形成了破发潮。这次破发潮一时间确实减弱了人们对新股的申购热情。但是如果细细分析这次破发潮,就会发现这是市场声讨“三高”现象的结果,也是市场巨幅下跌的结果。换句话说,这种现象具有一时性、暂时性、阶段性,并非是投资大众对新股的认识有了根本改变,至多就是打破了新股不败的神话。随着时间的推移,2011年下半年的破发新股就少多了,还出现了东宝生物(300239)上市首日涨幅达到198.89%的事例。

  据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的统计,2010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40.48%,2011年为21%;网上申购上市当日平均收益率2010年为0.36%,2011年为0.48%。2011年出现这样大的破发潮,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仍达21%,收益率达0.48%,新股的突出财富效应其实并未消失,打新对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仍是有吸引力的。再看中签率,2010年网上申购平均中签率为0.88%,2011年为2.27%,两年平均为1.58%,单从2011年的2.27%看,中小投资者的申购仍很踊跃,中签率仍很低。

  投资大众对新股申购的不感兴趣或者变得理性成熟应该有个标志:这就是新股发行失败,对基本面一般的新股无人认购或者认购不足,承销商怯于承销业绩有包装甚至是业绩一般的新股。无疑,沪深股市离这一步还有相当距离。所以,我认为提高对网下询价对象的配售比例应取慎重态度,否则形势转暧,新股又成追逐对象时,市场必然又会呼吁减少对询价机构的配售比例。

  与其增加网下对配售对象的配售比例,不如延长对网下配售股份的锁定时间,不少于3个月,显然是太短了。新股上市时间越长,市场的定价就越理性,越接近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这时如果在新股上市时定价太高,股价必然向真实的价值回归,那些定价具有极大泡沫的新股就会使网下获配的询价对象亏损。仍以中证指数公司的数据为证,2010年、2011年两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32.25%,5个交易日后为28.21%,60个交易日后为20.71%,240个交易日(一年)后为-11.87%。很清楚,如询价机构获配筹码锁定期为一年,那么以他们报出的价格持有是亏损的,这必然促使询价机构报价更理性,比多配给筹码作用更大。当然,这个数据也是在股市大幅下跌背景下产生的,如果那两年股市是大幅上涨的,或者会是另一种结果。但无论是涨是跌,延长锁定期,都会使询价机构更注重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报价自然会更趋合理和理性。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