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世纪》周刊的报道,公众认识到了动车之奢华:一个自动洗面器7万元,一个洗面台2.6万元,一个感应水阀1.28万元,一个卫生间纸巾盒1125元,整个卫生间的设备高达30万元。南车的造价已是如此高昂,远远高于市场价格,但在北车120万元的采购价前却显得相形见绌了
。如果《新世纪》周刊的报道为真,那么“奢侈动车”或许反映出刘志军、张曙光时代一些铁路采购的黑幕,但类似问题并不仅限于动车采购。在去年5月的铁道部市场化改革讨论中,地方路局负责人就曾表示“比较关注运输经营、多种经营方面的自主权,尤其是物资采购、设备更新等,希望权利更多一些”,这些微妙的话语不免让人遐想。实际上,这类问题也并非仅限于铁路部门,社会耳熟能详的天价茅台、天价吊灯、天价U盘、天价平板电脑,不都是同一回事吗?
显然,这些高于市场价格的高额利润,最终都在以权力为发端的生态链上按强弱分配。而最终,不管是反映在高价格,抑或高补贴,或者高税收上,最终掏钱的是每一个普通人。这种形式的市场化形式、理由以及这些相关道理,在今天的中国,可以说老农知,老圃亦知,老生常谈未免乏味,也许还能更深入地思索一番。
进入铁道部的网站,或者中国铁道招标网,会看到诸多的规则、条文,像模像样。但现在,奢侈动车让这些表象之下的丑恶都无所遁形。此次事件中,南车和北车,正是铁道部下属企业中市场化较好的一部分,但通过报道,也不难看出,机车生产厂家面对权力庇护下的关系户,也有诸多怨言。机车生产部分,正是整个铁路体系中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部分,但残酷的现实是,即使市场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竞争,但这种竞争远非公众预期中的促进成本降低、质量提高的竞争,甚至,连非正常、违法的权力寻租都避免不了。可见,这类市场化本身是有问题的。
一个完善的市场,首先应该是产权明晰的,但在现有条件下,国企的所有人缺位,似乎是一时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有限市场下,规则的建立和强力就非常重要。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复杂的,为了掌控技术,管理好社会化大分工的巨大系统,人们建立起各种规则,招标制度正是其中一种,是一种市场环境中为了保护技术最优化的技术制度。但招标制度只是白纸黑字,还得靠更高层级的制度提供保障,所以,人们为了保证这些技术性极强的规则贯穿于整个社会生产、技术发展的全过程,而不至于变为权威和人治下疲软的橡皮图章,法治随之而立,用法律来保卫规则。为了保卫法治,自由的思想市场等公民权利也陆续登上人类文明的舞台。从这个角度而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考量,不难发现,自由的思想市场这些概念与其说是社会学概念,不如说它们就是市场规则;它们的发展历史,与其说是社会发展史,不如说是市场发展史。
可见,市场二字,并非交钱拿货,而是包含了一系列的基础条件,没有这些基础条件就没有真正的市场,又如何谈得上市场化呢?在现实中,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公共建设、运营中权力纽带、关系发挥着巨大作用。由于从项目审批、设备招标、工程施工、日常运行、设备维护等环节中缺乏完善法治制约、公众监督去保卫规则,这就使得各类技术制度软弱无力招标变为过场,监理变为勾兑,失去规则庇护的市场也就不再是市场,至于市场化就更是水月镜花了。那么,奢侈、天价充斥着各个部门和企业的采购单也就毫不奇怪了。
不过,此次曝光奢侈动车,仍以其报道的大胆、深度、力度为公众在不断的天价烟、酒、吊灯的审丑疲劳中带来一丝刺痛和兴奋。这,正是健康市场的一部分。自由的思想市场不光为市场带来创新的意识,带来乔布斯式的人物,更基础的是,它在资本的动力下,把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在人性恶的相互制约之下,饕餮的权力饿狼被关入笼子,变为市场的温顺看门狗。那么,站在历史上的今天,我们该用什么态度、什么样的勇气来解决充斥着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天价”之痛呢?
如果,这个思想的市场能继续发展下去,不光是在刘志军、张曙光锒铛入狱之后,而是在他们风光无限之时就以大胆的报道刺激公众,那么,不光天价奢侈动车不会发生,连小伊伊现在都能在阳光下欢快地奔向妈妈吧。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