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希腊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的“挑战、机遇与前景——欧债危机与中欧合作”报告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以下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教授在报告会上发表的观点。
北京大学国发院卢锋教授:欧元重组可能性在增加
欧债危机国共性特征是外债过多,因而凯恩斯式过度消费是表层原因,深层根源在于欧元体制导致缺乏竞争力国家持续外部失衡,同时又没有调节外部失衡手段,并且还通过一段时期“利差趋同”为负债融资接受外部失衡提供条件。还有一点根源是,欧洲一体化前期走得比较成功,但是80年代设计下一步一体化战略时,政治家和精英们急于求成好大喜功,过于相信统一货币对更高度一体化的“倒逼促进”作用。
从逻辑上分析欧债危机有三种解决途径。一是通过流量紧缩降低存量债务,二是通过财政和政治联盟“内生性”解决,三是部分改造甚至放弃欧元体制。两年半危机治理实践主要倚重紧缩方案,然而最近希腊和法国选情从不同角度显示这一方案难以奏效。第二种方案甚至没有在欧盟政治决策和主流讨论中被旗帜鲜明地提出,显示其最终不过是一个理想化模式。欧元变局正在成为不断逼近的现实。
卢锋认为,由于多方面原因,国内对欧元变局可能估计不足。对美元“一币独大”弊端的认知,使我们对欧元替代作用有很大期待。人民币汇率争论显示,主流观点重视汇率稳定的意义,对汇率调节功能认识不足。另外看重通过人为制度和战略设计加以赶超的心态,在我国也有相当社会心理土壤。这些因素使我们容易理解欧元设计良好初衷,对其不符合规律和内在局限认识不够。
对欧元变局发生现实可能性重视不够,分析逻辑是认为代价太大因而不可能,这一流行思路确有道理,然而忽视了关键一点:在欧洲选举政治环境中,对于像欧债危机这样久拖不决的困境,最终会由选民依据个体认知对问题做出决定性选择。“债务危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政治问题”,最终可能会通过政治流程并以独立于精英思维逻辑的方式加以终结。我们应从这一角度解读最新法国与希腊选情演变。如对欧元变局估计不足和缺乏应对,事变发生时我们可能会处于被动地位并遭受本可避免的损失。
(刘晓光、余静文整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为搜狐财经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欧债危机与中欧合作」报告会相关报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