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7点,央行突然宣布: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2012年4月18日,北京天则经
济研究所发布了其《2012年第1季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其中,张曙光教授解读报告时,重点分析了银行大利差的问题,他认为利差过大,造成了极大的扭曲和负面效应。表现有三:一是银行靠吃利差过日子,扭曲了商业银行的行为和银行业的竞争。二是由于过分依靠利差收入,银行的不良贷款出现反弹,地方融资平台负债中80%来自银行贷款,随着集中还款的到来,这种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三是银行利差过大,扭曲了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当时,张曙光教授表示,如果是降低贷款利率而不动存款利率,笔者表示赞同,而且需要积极推进。
在此,我们特此重刊相关观点,供读者参考。全文见:2012年第1季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张曙光:中国的利率仍受央行管制,所谓“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贷款利率下限管理”是也。现行一年期存款利率3.5%,贷款利率6.56%,利差高达3.06个百分点,世界罕见。在金融垄断和价格管制造成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利差过大意味着银行的日子很好过,钱很好赚,傻子也可以赚钱。事实正是如此。在银行业的巨额利润构成中,利差收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为2.7%,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80.7%,浦发银行高达90.46%,五大行的净利息收入13051.29亿元。银行业的暴利可见一斑。
利差过大,造成了极大的扭曲和负面效应。
一是银行靠吃利差过日子,扭曲了商业银行的行为和银行业的竞争。银行只要做大贷款规模,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因此,银行间的竞争是贷款规模竞争,而不是风险定价竞争。这样一来,银行业的经营水平不可能提高,竞争力很弱,银行可以做大,但不能做强。所以,中国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块头虽大,有的也进入世界500强,但却是一种虚胀。靠此去与世界银行业中的强手竞争,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是由于过分依靠利差收入,银行的不良贷款出现反弹,地方融资平台负债中80%来自银行贷款,随着集中还款的到来,这种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外资银行的中国部分盈利增长最快和盈利水平最好,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又频频减持中国的银行股。自去年以来,仅外资银行的抛售就有:工行3次,建行和农行各2次,中行、招行和浦发行各1次。说明外资并不看好中国的银行。
三是银行利差过大,扭曲了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银行业是服务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做实业的几乎没有什么行业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利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和利息支出之和除以平均资金总额)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是13.44%,2010年是15.68%,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是6.91%和8.31%。可见,银行的高利润实际上是从实体经济吸血。这样一来,在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下,有谁还去经营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如何实现?
随着经济增长的趋缓,货币政策的操作趋向宽松。应当指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是对的。长期以来,由于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呆滞和失误,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成为主要政策工具,造成存款准备金率奇高,现在调低不仅有很大的空间,而且也是放松金融数量管制的一种方式。然而,在调降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降息的呼声也不小。但是,如何降息却有不同的选择,是像过去那样存贷款利率同时同幅度地调升或调降,还是一个调,一个不调,或者调升调降的幅度不一样。不同的选择其政策效应也大不相同,甚至相反。
根据前面的分析,如果是降低贷款利率而不动存款利率,笔者表示赞同,而且需要积极推进。因为,利差太大,调降贷款利率,缩小利差,也是一个减少扭曲和推进调整的可行选择。当然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推进利率市场化。而且在经济增长趋缓和货币政策趋向宽松的情况下,也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有利时机。
不仅如此,存款利率下调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1季度的通货膨胀率还在3.8%,高于存款利率0.3个百分点,负实际利率是对老百姓的剥夺。一方面是高额利差,一方面是负实际利率,这种货币政策的扭曲是明显的和严重的。央行的重要责任就是要保持正的实际利率,避免和消除金融扭曲。问题的关键在于,央行和政府是否坚持以保护国有银行的利益为重,借此对银行进行利益输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