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对不少投行人士而言,宛若坐过山车。首次公开发行(IPO)急刹车、保代金领褪色、降薪裁员盛起,前两年动辄几十亿净利的投行,今年却开始出现入不敷出。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券商投行业务的记者,我深刻感受到了在这种行情下投行人的彷徨与坚守。
“2012年就这样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飞逝而去,年初确定的4个首发项目,最后1个拖到今天才上报。年初的捉襟见肘感仍记忆深刻,而下半年发行趋缓甚至暂停,坚持与转变撞击,新思路与旧项目纠缠,更是心中纠结。22人,5个首发1个并购融资2个新三板1个私募债,加上改制和财务顾问合计20多个活跃项目,最后的结果是仅能养活自己和团队,微利。”这是某投行负责人日前所作的简单年度总结,字里行间充满着无法言说的悲凉。
毫无疑问,相较于2008年IPO重启后风光无限的日子,今年所有投行都宛若突遇寒冬。随着下半年来IPO审核及发行工作的显著放缓,原来笼罩在投行头顶的众多光环也随之而去,保代跌落神坛。
“如果IPO再停两年,我们这些干投行的都得下岗。”11月份,一位老投行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感叹。
深圳一家新组建团队的投行负责人在7月时就私下坦言,明年IPO如仍无起色,将不得不在全部门实行末位淘汰制。据悉,该投行年初计划全年完成18个IPO项目,实际却无一项目过会。
投行欠收也直接影响着投行人的切身利益。距12月5日考试成绩下发至今已有20多天了,但据记者了解,目前仍无投行明确给通过此次考试的“准代”加薪升职,而在此前,只要通过保代考试,加薪升职立马就会兑现。与此对应的,保代考试也有一年一考变成了一年两考,怪不得某金融猎头经理调侃道:现在券商投行啥都缺,就是不缺准代。
不仅如此,保代队伍也在不断被稀释。中证协在接管保代资格管理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已累计让54名准代注册成为保代;同时,年初证监会也调整了保代签字项目权限,将此前的“单板双签”变成“双板双签”,此举相当于将保代队伍扩大了一倍。
收入上的不景气和保代扩容后的过剩局面,倒逼着投行拉开降薪裁员序幕。继中金公司投行部裁员10%人员后,深圳某知名券商日前也爆出实行5%末位淘汰制。据称这家国资背景的券商投行部已有一批员工被调整至其他部门,一些不接受岗位调整的员工正在办理离职手续,调岗和离职人员中包含不少准代和保代。
“我们公司今年年初时就明确表示,没有年终奖。”深圳某券商投行部一位高级业务总监8月份私下告诉记者。而一家今年IPO进项颇丰的投行也表示,今年发放的奖金额度肯定不如去年,甚至只“意思”一下。
“依照以前的薪酬体系,现在投行成本都过大,加之首发和再融资项目难有进展,裁员降薪很正常。”
兴业证券投行一执行董事说,保荐代表人能力不强的话就有可能被裁掉。
与投行不景气对应的是800多家排队企业的形成的“IPO堰塞湖”。为化解“险情”,监管部门一方面放宽了内资企业境外上市门槛,另一方面游说排队企业转移至新三板市场。多位投行人士透露,他们承做的排队企业有的已愿意撤出IPO排队,先登陆新三板市场。与此同时,管理部门加大了查处已发和排队企业造假、业绩粉饰等违规行为的力度,也强化了惩处包括签字保代、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等相应中介机构的力度。
“我都不愿意签字项目了。”深圳一位老保代曾私下对记者说。在这位保代看来,签字项目的风险已经远远超过了签字后需要承受的责任风险,尤其是对个人声誉造成的风险损失。保代光环的消逝、收入的下降、签字风险的增大,投行人似乎被逼入了一个尴尬境地。这不,已有两位投行大佬转移阵地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去了继年初华泰联合分管投行副总裁马卫国加入同创伟业之后,华龙证券分管投行副总裁全泽也已于8月加盟某上市公司,从事私募股权投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