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晓蕾
2月CPI同比增长3.2%,上升幅度较大,引发了通胀卷土重来的担心。当然,更多还有对货币政策是否有变的猜测。PPI则仍然有负1.6%的同比增长。虽然负增长幅度逐渐收窄,对PPI未来变化态势是释放“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也有不同意见。通胀是经济形势是否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稳定的重要指标,高通胀衍生的货币贬值更直接关系老百姓收入的购买力。而PPI对CPI的传导压力也是不容忽视。以控制通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如何应对,如何在通胀和增长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国人的首要关注乃势所必然。
2月CPI上涨主要还是春节因素。节日消费增加,特别是食品以及相关的各类礼品的需求增长,在CPI中占比较大的、较敏感的食品价格有所上涨是合理的。每年春节期间基本都会出现这样“季节性因素”,这符合经济规律。春节过后,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随着食品价格的下降,一般CPI会有所回落。今年2月CPI同比涨幅较大,与这种“翘尾”因素不无关系。现在部分食品蔬菜的价格已显著回落。如果没有特别事件发生,3月CPI应该相对平稳。
若从全年的角度看,今年的通胀形势可能遭遇国际国内的压力。通胀本质上是货币现象。在全球化和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大环境中,一国的通胀不但受本国货币发行的影响,还会受到美元以及其他国际货币发行的影响。当前,美联储实施超常规四轮量化货币政策,加上欧洲、日本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全世界流动性大大过剩。这将从两个方面对新兴市场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一方面是资本的流入加速。国内2月外汇超过6000亿,呈现被动货币放行态势。另一方面是流动性泛滥加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投机活动。大宗商品价格开始高位运行,去年全年石油在每桶85美元上下波动,今年仅两个月内石油已在每桶90美元上下运行了。如果以美元为首的全球性量化宽松政策不变,新兴市场国家恐怕难逃重复2010年至2011年困境的厄运。
国内近几年的货币发行也较宽松。去年货币供应量增长13.84%,超过名义GDP增长4个百分点。按经济规律,货币发行与通胀有个滞后期。近几年国际国内都处于流动性宽松的状态,今年的通胀压力正在加大。
PPI是上游生产资料的出厂价,对CPI有传导作用。2月PPI数据仍然负增长,这是笔者认为近期通胀不会急剧恶化的原因。但是购进价格指数的连续数月上涨,对PPI的传导效应将很快显现。PPI转负为正的原因可能是受被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性影响,也与国内经济趋于活跃原材料需求增加有关。如果是前者对通胀就是负能量;如果是后者PPI为正意味着上游产业的利润增加有利于投资意愿增加,对经济产生的是正能量。但不论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都会对最终消费价格产生压力。现在看来,今年PPI转负为正的两类原因共存,所以需要特别关注负能量与正能量叠加的通胀压力。
无疑,通胀控制应是今年货币政策的目标。央行有关人士也已有相关表示。但笔者并不认为央行在短期内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央行完全可把部分外汇占款转化为满足经济正常运行的货币发行,让资本流入为我所用,这样可部分化解资本流入的压力,也不会因为紧缩货币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不过比较困难的是,资本流入与经济运行的节奏可能不是一致的,这时候可能需要动用相应的货币工具适当调控资本流入的规模,以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至于什么时候动用什么工具,要视宏观综合指标显示的情况而定。央行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已积累了调控流动性的丰富经验。2011年,为了快速收回与经济运行节奏不一致的急剧增加的资本流入带来的被动增加的外汇占款,曾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对流动性的控制更显得收放自如。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货币政策也会适时动用利率工具。也不排除如果资本流入大大超过正常水平,央行动用资本管制工具的可能性。
至于季节性因素价格变化反映的是市场规律,不是市场失灵,市场会实现自我调节。所以,不要太多干预由季节性因素催生的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不要干预收购环节的价格上涨。季反规律的干预会带来对价格信号的扭曲,对
农产品生产者有欠公允。
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年13%的货币增长速度。这个货币供应量增长与估算的2013年名义GDP增长率大概有一个百分点的差异。如果货币政策能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控制在13%的水平,包括非银行融资即所谓社会融资总额以及其乘数效应所创造的货币,则不论动用什么货币工具,都不要看成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是在通胀的调控目标与经济的平稳增长之间达成的平衡。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作者:左晓蕾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