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周日。号称“金融世界最令人期待肥皂剧”的SAC Capital 内幕交易案,上周终于播出“结局篇”。结局篇第一幕,是一份长41页的起诉书,控方形容SAC涉及的内幕交易活动,非但坚实且无孔不入,以规模而论,在对冲基金业更属史无前例。
“结局篇”开场白已杀气腾腾,任谁看了,都会对大结局加倍地引颈以待。然而, 结局篇演至最终回,遭刑事起诉的是SAC 这家公司,其创办人科恩只被控以监管员工不力等民事罪名。科恩富甲一方,钱可以解决的问题便不是问题,民事控罪若能以支付和解费摆平,对大鳄算什么惩罚?
Elan内幕交易
SAC这个“宝号”,由创办者科恩姓名(Steven A. Cohen)中第一个英文字母组成。起诉书先后73次提及“SAC 拥有人”,但毫不含糊、清清楚楚地把科恩(Cohen)姓氏串出,却连一次也没有。
然而,结局不是味儿,不等于耗时十年、费尽监管执法机关人力物力的内幕交易调查,没有一谈价值。相反,SAC这些年来跟联邦机构多番斗法,值得投资者细味之处数不在少。
对老毕来说,控方针对SAC提出的内幕交易事例,最具启发性的一宗,发生于2008年。此一涉及美国药厂Elan的内幕交易,对不知就里胡乱炒作公司业绩,或其他足以影响股价事件的散户,犹如当头棒喝。
从【附图】可见,SAC在征询过Elan医生吉尔曼的意见后,于2008年上半年大手买入Elan股份,一度持有多达1050万股。同年6月17日,吉尔曼宣布一种老人痴呆新药第二阶段测试的初步结果,市场认为此药前景秀丽,投资者争相吸纳,Elan股价应声涨逾一成。
散户短炒一转尝过甜头,如心满意足饱食远扬,也就罢了;若不自量力,意图于Elan发表测试结果详情前“乘胜追击”,梅开二度不成之余,替知情人士接火棒、当了傻瓜亦懵然不知。
2008年7月29日,吉尔曼公布新药测试详细报告,事前跟此人频密接触的SAC基金经理马汤马(Matthew Martoma),早已“洞悉天机”,于7月21至25日,分五个交易日沽清手上过千万股Elan,套现逾5亿美元。马汤马并不满足于高位清仓,掌握内幕资讯的他,索性来个连消带打,反手沽空。结果如何,从图中测试详情公布后Elan的股价走势,答案不问可知。
根据案情披露,Elan“先多后空”的买卖过程,马汤马一五一十汇报科恩,联邦机构最终放弃向后者提出刑事起诉,是罪证不足抑或其他原因所致,得由法律专家回答。然而,自科恩于1992年创立SAC以来,这家对冲基金年均回报高达30%,其350的征费模式(除每年3%资产管理费外,投资利润50%归SAC所有),更加“贵”绝全行。
谁享有Black Edge?
在内幕交易起诉书中,Edge( 优势)一字, 合共出现过14次。科恩的客户心甘情愿按3/50 的规矩付费,SAC总有一众对手无法比拟的“优势”;问题是,控方所指的优势,从何而来?按照监管机构的说法,SAC交易员/基金经理通过独一无二的手法,意图获得其他市场参与者难得一窥的资讯;简而言之,就是透过违规途径取得的内幕消息,并以之进行交易获利。
行内人在“优势”上添加“黑色”,意指SAC通过不断挑战法律底线, 寻求“黑色优势”(Black Edge)。科恩在华尔街的绰号,正是Edge!然而,他对这个褒贬难分的称号异常敏感,倘若有人敢在他面前提及Black Edge,科恩更会怒形于色,瞬间变脸。
常言道,哪壶不开提哪壶,从科恩对Edge遑论Black Edge反应之强烈,足见他跟监管当局斗法十年,纵然神通广大逃过牢狱之灾,抚心自问,焉能无愧?
SAC的运作模式,在压力非其他行业可比的金融圈,竞争性恐怕亦无出其右。在科恩治下,SAC三百余名交易员,谁的交易户口获利最多,谁便能获“老板”分配最多资金。有人便这样形容:替科恩打工,跑第一的奖品是法拉利一部;跑第二获赠餐具一套;跑第三吗?不好意思,阁下明天不用上班了。
非但如此,科恩的个人投资户口,无时无刻都在“追踪”旗下交易员的激烈拼搏,刻意于SAC内部制造“零和气氛”。处身于这种恍如丁春秋门下“星宿派”的环境,同门之间无所不用其极,斗个你死我活,何足怪哉?
Alpha难求,对冲基金要脱颖而出,除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莫非真的别无他途?
近年越来越多退休金、校产基金把资金投入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另类投资,这些机构投资者在争取跑赢大市之余,必须明白的是,今时今日仍然享有Edge的对冲基金,优势到底来自哪里。
本文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