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尔街日报刊文指出亚洲不会重演97年金融危机,并列举了6大理由。
以下为原文实录:
一切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货币暴跌,经常项目赤字扩大,央行争先恐后地平息市场动荡。
这难道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重演?
对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一位经济学家来说,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
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首席亚洲经济学家Stephen Schwartz表示,如果给亚洲金融危机时的状况糟糕程度打10分,目前则是3分。他的直觉是,这只是一次短期的投资组合调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Schwartz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的亚洲事务部门,因而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那次灾难。进入2000年后,他开始驻印尼为IMF工作,当时亚洲还在舔舐金融危机遗留下的伤口。
Schwartz称,相似之处只在于都发生了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和流出,但根本状况与1997年迥异。当然,作为一个经历过1997年金融危机的过来人,他不想犯武断的毛病。他表示,我不想低估困难,像上周印度那样的政策失误也可能导致事态失控。
近期一些亚洲新兴经济体出现的震荡无疑令人担忧,而每一次的危机都告诉我们,要对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有心理准备。过去五年来大举进军新兴市场的海外投资者眼下正在纷纷撤离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区。
5月份以来,印度卢比兑美元下跌了15%,原因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U.S. 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当时暗示可能收缩债券购买计划的规模。这引发了信贷紧缩,并加剧了受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的担忧。
以下是2013年与1997年的不同之处:
1)浮动汇率。与1997年不同的是,目前亚洲经济体大多不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因为这种制度很难抵御投机者。所以,当印度卢比或泰铢下跌10%时,可能会在短期内损害投资者并引发商界的不安,但中期来看却可能成为经济的减压阀,让商品在国际市场更有竞争力,并促使本地消费者减少进口。同时,这也使央行保存了外汇储备,用于支付进口款项和偿还外债。
2)外汇储备。亚洲央行外汇储备库的充实程度已远非1997年时可比。虽然印度央行被指责没有积攒更多的外汇储备,但其2,5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仍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数字。作为1997年金融危机风暴眼的泰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达到1,660亿美元,而当初接受IMF援助时外汇储备几乎为零。
3)透明度。回望1997年,当时泰国当局掩盖了在外汇远期市场下注300亿美元的交易。Schwartz说,当发现泰国央行(Bank of Thailand)的外汇储备几乎告罄时,就连IMF团队都感到震惊。而今天,所有这些国家都会公布详细的外汇储备数据和银行不良贷款数据。这就使市场可以早得多的做出应对,调整也就不会那么突然。
4)经常项目平衡。经常项目衡量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吸收外资来保持金融体系的平衡。目前,印度和印尼的经常项目形势恶化,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情况轻一些。但与1997年相比,问题的扩散面要小得多。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三年中,香港、印度、印尼、韩国、菲律宾和泰国都出现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一些甚至是两位数百分比的赤字。但今天,香港、菲律宾和韩国都处于盈余状态,台湾盈余甚至超过1997年。
5)外债。外债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一大杀手。当时,公司、银行和政府背负了巨额的美元债务,但他们的收入是本地货币。当本币贬值时,公司和银行无力偿还这些债务。而过去几年来,虽然债务水平有所上升,但多数债务以本币计价,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泰国消费者,你贷了100万泰铢去买房,那么泰铢兑美元贬值不太可能影响到你的还贷能力。这并不意味着美元外流不会造成损害,但损害程度会较轻。
韩国大幅减少了银行系统中的短期外币债务。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过去几周在东南亚遭受冲击时韩国实际上出现了资本流入。
6)银行改革。上世纪90年代,银行业监管在今日看来是相当原始的,资金被随随便便地贷给可疑的项目。Schwartz.称,那时候资金的使用效率比现在差,存在货币错配、期间错配和投资目标选择不当的弊病。在印尼和韩国,银行和企业的亲密关系导致糟糕的贷款决策。今天,虽然仍普遍存在错误的贷款决策,监管力度却比那时候强得多。举例来说,监管部门会对投机性领域的贷款实施限制,例如印尼限制购车贷款,马来西亚限制消费贷款,新加坡和香港限制房地产贷款。来源和讯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