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城市化路径的理性选择

  在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上,曾经出现过“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争论。城市化以发展大型城市为目标,试图建造超大型的城市,形成资源的集聚效应,实现规模经济;而城镇化则提倡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主,彻底改变超大型城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公共设施配套严重不足的现象。

中国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采取过不同的政策,从早期的发展中心城市,辐射周边经济;到限制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充分反映了决策者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观念上的变化。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日前出台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20年内城市移民数量将会激增,当前这种分散式城市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应当考虑发展超大型城市,因为这样做有助于提高能源生产力,减少耕地损失。

  有些中国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超大型城市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而能源的高度集中使用,会导致广大农村彻底边缘化。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发展超大型城市的过程中,交通问题成为解不开的死结,城市交通拥堵不仅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成本,而且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而从国外经验看,不少西方国家在城市规划修改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建造卫星城市,将超大型城市的部分功能分割出去,从而减缓城市压力。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按照“多核心理论”,城市的发展不能围绕单一核心,而应该根据城市的功能,适当地划分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乃至其他相对封闭的区域,甚至通过建立独立的卫星城市,解决超大型城市中心区交通不便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城市化不可能选择单一的模式,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建造超大型的国际都市,既有现实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需要。这种超大型的国际都市,不仅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样板,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利用资源,从而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在沿江沿海地区,可以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实现资源的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动相关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在广大内陆地区,则可以通过发展小城镇,将农业社会形成的产业结构,逐渐地改变为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增加当地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

  城市化道路不等于超大型城市加上卫星城市;城镇化道路不等于在广阔的农村腹地建立星罗棋布的工业城镇。按照美国复杂科学理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在美国硅谷之所以形成发达的IT产业,并且产生独特的城镇,原因就在于当地有雄厚的技术研发资源,能够吸引东部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风险投资者。中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各种资源的整合因素,因地制宜,作出多样化的选择。

  如果全国一刀切,片面追求超大型城市,则容易形成两极分化现象:财政收入过多用于修建超大型城市,在这些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断增加;而在偏远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更难于实现,当地居民脱贫的任务也就更为艰巨。所以,决策者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方案产生的后果,未雨绸缪,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

  中国的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也是中国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社区居民的意见,按照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科学设计城市规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城市的竞争能力。如果盲目追求超大型城市,或者把摩天大楼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那么,就会本末倒置,出现社会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的现象。

  中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付出过非常沉重的代价。早期的“三线”建设所形成的隐秘城市,正在随着人口的外迁而日渐凋零;超大型城市发展所产生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市未来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在城市化路径选择方面,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好高骛远。各地政府必须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修改城市发展规划,确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但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各地还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总之,在中国城市化路径选择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大小并不重要,幸福才是关键。决策者应当学会用幸福指数,代替效率指数,应当从社区居民的感受出发,寻求自己的城市发展之道。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