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搜狐2010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沃德特约 > 搜狐2010新视角高峰论坛精彩观点

新视角高峰论坛实录四:技术为王的年代,情归何处?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02月04日11:39

  “2010·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于2010年2月3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我们借互联网新媒体之广泛传播,以百年视角,展望刚刚度过60年大庆的新中国未来。以1949为起点,我们置身于人类历史长河,站在2049回望新中国。中国人,将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带向历史,或者未来?搜狐公司与亿万网民,一起期待智慧启迪。以下是搜狐财经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马洪涛:非常感谢王旭明先生给我们精心设计的这场论坛。看这场对话过程中,很多人会跟我们一样在想,王旭明先生葫芦里究竟在卖什么药,当王旭明先生的葫芦一点点给我们打开的时候,原来王先生和各位嘉宾一起为我们开出了一剂治疗中国教育疾病的良方。今天看了这个对话之后,每一位为人父母的朋友、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朋友都会很有收获,谢谢大家。

  进入下一个主题——技术为王的年代,情归何处。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技术的变革史,技术决定着人类的生产力和对社会演进的影响。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因为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获得空前的能力释放与自由延伸,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引领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奠定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流行疾病、心理与伦理问题也是日益突出,而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正在对未来人类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未来几十年之内,是否会产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并继而对我们生存的星球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人类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社会伦理等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技术进步能否给人类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未来几十年,人的主流生活状态会怎么样,人是否会成为技术进步的奴隶,中国有没有能力领先未来的技术革命?我们来看大屏幕。

  马洪涛:刚才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说早恋、网瘾不是好东西,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技术是不是一个好东西,现在要请上的对话嘉宾是:

  全国清洁汽车行动专家组组长、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项目专家王秉刚先生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李正风先生

  科学松鼠会创办人嵇晓华女士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行动中国项目主任候艳丽女士

  中科院研究生院社会科学系教授、科技传播教研室主任李大光先生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先生

  另外,请上本组主持人搜狐文化频道主编李劳先生。

  李劳:在过去的一两个月里大家都在讨论一部电影《阿凡达》,我昨天查了一下票房,全球票房20亿美元,北美区票房在6亿美元左右,非常惊人。我当时在中国看这个版本的时候也是看傻了,我有一个在美国的同学告诉我,你先不要傻,其实你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删节版本,我就很惊奇,这样一个电影哪个地方有删节了?他说其实也是有一场很精彩的床戏,你们没有看到,可以堪比泰坦尼克里的床戏。

  他给我讲了一个道理,说其实这部电影令你们震惊,不只是它对电影工业技术的拓展,对未来纤细入微的描述,3D技术的拓展,还有包括对人类情感不变的描述,无论是在卡梅隆导演之前的《终结者》、《泰坦尼克》还是《阿凡达》中,无论这种爱多么伟大,都需要做才能出来。

  今天的主题讨论的是在技术为王的时代,我们的感情怎么样去安逸,我们怎么样对待今天的技术,我们发明了技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好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在享受着技术带来的恶果,水污染、空气污染、各种各样的光污染,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我们今天怎么对待这个东西,如何成为科技发展的主人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今天请到的各位嘉宾就会跟大家分享下他们的认识和看法。第一个环节就是百秒演讲,请各位嘉宾在一百秒的时间里讲一下自己对这个题的看法。

  王秉刚:我是从事汽车的,应该说一百多年以来,汽车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好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非常快,大家也一起开始享受了汽车文明。但是随着汽车越来越多,汽车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能源问题,石油越来越少,排放问题,大气变暖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未来汽车必须面对这种困难,我们只有解决了汽车的能源问题和排放问题,汽车工业才能继续往前走。

  李劳:非常精彩地赶在一百秒到来之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请李正风先生。

  李正风:从王秉刚先生的话可以看出,人类对技术的态度是复杂的,总体上来讲,我觉得人类对技术的态度是信任多于怀疑、依赖多于批判、拥抱多于排斥。我们把技术看作是幸福之源、力量之源,所以我们追逐技术的王冠,希望在竞争世界中依靠技术的优势来呼风唤雨,这样,就走进了技术为王的时代。但是,当我们把它看作是人类智慧的胜利和理性的胜利的时候,我们也看到它带来很多问题。如果没有批判的精神、怀疑的态度和人文的关怀,我想这种智慧是不健全的,是盲目的。面向2049,面向更长远的未来,中国实际上面临着双重挑战,一个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个,要培养人文精神,培养怀疑的精神,培养批判的一种态度。我想,技术为王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智慧的人类,也需要更加智慧的中国。

  李大光:题目是技术为王,好像是技术为王,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个世界由它来主宰的。实际上技术的背后是人,技术在美国、在中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高低之分,但是背后决定采取哪种技术,怎么使用这个技术是人,背后使用这些“王”的人是最主要的。

  使用技术的时候,无非就是它是否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它具有的副作用,大家也都谈到了这一点,同时技术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利用资源,资源的使用就牵扯到了公平,所以这个问题,既然牵扯到了公平的问题,就一定牵扯到公平的利益,你在为王的时候怎么对待你的臣民,背后耍这些“王”的人,你怎么对待使用这个王的对象,这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

  而且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技术跟人、跟公民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比如说水资源的开发导致的上游开发下游河流断流,我们不停地建各种各样的化工厂,产生了GDP,参与人员有自己的利润,学者想利用它做自己的研究,对于老百姓来说,他的利益在哪儿?你又不让他知道,就会产生矛盾。比如说厦门海沧事件是最典型的,2006年,2万多人通过发短信,到市政府面前“散步”反对PX项目污染,才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个国家想幸福,它的技术使用必须考虑公众的利益,而不是某一个集团的利益。

  李劳:非常精彩的分享。请朱进博士。

  朱进:我觉得过去几百年里,技术高速发展;在未来的这段时间里,技术发展速度还会更快。从技术本身来说,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好事。之所以有技术进展,是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难题,技术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是我同意李老师的说法,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另外,在我们的技术里面,一方面很多技术是大家关注的,比较实用的,和我们有密切关系,和我们的物质层面有关系,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我们说的天文光测技术,由于技术的进展,过去四百年的进展使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比以前完整得多。所以我也想说,除了我们在关注这些身边的、地球上的这些事以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借助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宇宙,去看一些更远的东西,不一定非是我们身边的东西。谢谢!

  李劳:谢谢朱进馆长。

  嵇晓华:在这么多人面前,我常常会感到紧张。消除紧张的很好的方面就是面对镜子练习,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来练习,里面有一些听众,这些观众除了倾听还会感应,这样的应用会变得更加有趣,前不久在网络上疯传一个视频,一个印度小子制造了第六感的装置,这个软件系统能够把面前的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混为一谈,比如面前关注的,我可以把你迅速拍摄下来,放在我的电脑前,就可以跟你来互动,这个装置非常有趣,大家可以上网上看这个视频。

  将来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混合一定会是技术突破之一。未来我们还会有多种能力来实现一些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快速到达目的地,可以快速拿到任何物品。人类快速制造快乐的方面一旦被滥用,很有可能就离我们奔向幸福的道路越来越远,这是非常谨慎的。我觉得技术发展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必是好的,这一点人类要何去何从,要拭目以待。

  李劳:谢谢,候艳丽女士。

  候艳丽:谢谢主持人,我是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我们作为一个环保机构,更关注的是气候变暖。如果从技术角度谈这个问题,我最想说,我们任何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实际上都是为了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活得更幸福、更愉快。但是现实问题是,气候变化已经在发生了。面对这样一个气候变化,我们能选择的究竟是挑战更多还是机遇更多?我们认为应该是机遇更多,因为我们有技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认为它可以用发展的手段去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是,加强全球间的协作,以及国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使低碳技术让缺乏能力的企业用得上、用得起,这样才能真正地用低碳发展的方式来减缓气候变化,来保障我们的地球,保障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李劳:谢谢各位嘉宾,他们讨论的观点和态度汇集起来,已经能够简要地把我们今天怎样对待科学、对待科技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有一个大体的描述,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个问题细细展开讨论。

  19世纪以来,中国人在全球新浪潮的挤压下处于落后被动的状态,导致了我们对科学的一种迷信,认为科学、科技带来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它会增强我们的快乐,会让我们的幸福感提升。但是这样一个观点,在刚才李正风老师的讲话中已经提到了质疑,比我们的科技和科学更早一点发展的就是日本和美国,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和社会之中存在着长期以来对科技保持着质疑的态度,就像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一样,这是人类社会保持平衡发展的一种基本的态度。

  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的很多比如说《骇客帝国》、《终结者》中,他们都描述了对科技无限发展的一种恐惧感,科技会不会反过来控制我们,把我们当成奴隶,把我们当成电池,是否有这样的一种情形的存在。美国一个很著名的小说《夜空》,讲人类在一个受污染的世界里无法生活,在穴居里生活,有一天地球外部的环境搞好了,他们出来之后看到的夜空,几百年没有看到夜空,突然看到夜空,所有人都疯掉了,因为夜空在当时地球人的文化记忆里已经不存在了。

  这个问题就是给朱进老师的,今天我们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了?我看过朱进老师的一篇文章,他讲夜空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记忆。2049年,您对我们北京人还能看到夜空的几率抱不抱乐观的态度?

  朱进: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联合国新千年发展计划里,把这种东西对应成自然界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由于我们的工业发展,由于污染的增加,我们现在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城市,包括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从小都没有见过银河,没有见过流星,甚至连卫星都没见过,这和我们小时候是不一样的。

  我是这样想的,回答你刚才的问题。其实我是相信,随着技术的进展,这个事情会变得更好,不会变得更糟。其实我们自己本身的感觉,比如从北京奥运会以后,北京现在的蓝天比之前要明显增多了,我们经常晚上要出去观测。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要解决污染问题,是靠更新的、更领先的技术去消除这些污染来源。这样的话,随着时间的发展,我相信到了2049年,我们看到更好天气的可能性肯定比现在更大,但是这是靠技术进步。

  李劳:朱进老师的想法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先污染、后治理呢?李正风老师一直在做科技政策方面的研究,刚才我们谈到的话题,我觉得还是比较高尚的话题,涉及到人类文明记忆的问题。在我们国家的政策法规方面,国家在这方面的关注和投入大概是什么样的?政府现在比较关心切实的技术还是关心涉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公众记忆方面的东西?

  李正风:我想中国的科学政策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即便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政策也是经历着这样一个历程。这里涉及到对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理解。外国人理解中国人造出一个词汇——科技,在他们看来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但是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容易把科学和技术合在一起来提,有的时候混为一谈。

  我觉得最近这几年,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是说现在的科学政策和技术政策之间,分界线越来越清楚。当然我们现在也在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从创新系统角度来讲,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也是很密切,但是也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如我们在这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当中,对科学研究这一块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把基础研究作为我们引领社会发展、引领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在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方面的投入,这几年有大幅度的提升,甚至是成倍的增长。

  当然,技术这一块,是国家科技政策当中更加关注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的科技成果要想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要想成为为人类造福的一种产品,必须要通过技术这个环节,像王先生他们做的清洁能源汽车以及现在关于新药的开发,或者是围绕着环境方面开发出来的技术项目,有16个重大专项,更多的是技术导向的,是以重大产品开发、重大的战略工程的实施作为它的非常重要的途径的,希望通过这样一些科技工程的开发来提升我们整体的科技能力。另外一个变化就是我们对民生科技越来越关注。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