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紧缩下的民企融资突围

来源:《新财经》 作者:傅勇
2011年04月13日14:14

  文/傅 勇

  货币政策收紧,民营企业融资难雪上加霜。要冲破民营企业融资壁垒,缓解金融压力、拓宽金融机构融资渠道、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将是必由之路。

  2011年,货币政策转为稳健,货币供应和新增贷款增速均出现显著下降,特别是今年1?2月的信贷规模均明显低于

市场预期。很多企业感到资金紧张,货币市场利率也是水涨船高。每当银根收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便是首当其冲,贷款难问题随之而来。

  在这种形势下,不仅传统的融资渠道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乃至民间融资等开始活跃起来,近几年新兴的融资渠道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更是大行其道,几乎成了一项全民运动。这些非银行融资渠道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但由于中国实行金融管制,对这些社会融资机构还有很多政策上的限制,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仍有待拓宽。

  资金未流入实体经济

  从宏观层面上看,中国经济的问题是充裕的流动性未能很好地流向实体经济,同时,流动性在企业层面的分布也是苦乐不均。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经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M2与GDP的比重已超过各主要经济体。国家掌握了将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各类存款超过70万亿人民币,居民的银行存款也超过了30万亿人民币。

  这些“多余”的钱意味着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和社会积累资金没有充分投入到国内实体经济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大部分是以美国国债形式持有。中国的投资率虽然很高,但仍低于储蓄率,银行里的很多存款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庞大的外汇储备代表着外部失衡,储蓄率超过投资率代表着内部失衡。经济失衡被认为正是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结构性问题的来源。

  在失衡的背后,中国非国有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和人们的家庭收入也不断提高,这导致了银行存款出现持续大幅增加。

  银行存款大致有两个使用途径:用于国内贷款或购买国外资产。在现有金融体制下,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只偏好国有企业,使得贷款规模增长远远落后于存款规模的增长。到2007年底,中国银行业存贷差总额已接近GDP的一半。商业银行只能将这些过剩的资金用于购买国外资产,由此带来了中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从宏观数据中可以看出,银行存贷差与外汇储备不仅同步增长,而且两者在数量上也非常接近。

  一边是资金紧张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一边是暗流涌动的庞大民间资金。近日,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改进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下一阶段将逐步实施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

  但也有企业人士表示,这些差异化监管政策短期内也许仍旧无法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急需破壁

  要拓宽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需要打破以下几方面壁垒:

  首先,逐步缓解金融压力。中国的金融压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利率没有市场化。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尽管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目前只局限于对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保留管制,所以,中国的整个利率市场化体系尚没有充分建立起来,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基本限于利率之外的竞争。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中国的银行利率经常陷于负利率的尴尬。利率管制的另一个表现,是官方利率与市场利率尤其是民间利率之间的背离。在货币环境逐步收紧的背景下,民间利率早已大幅上扬。可以想见,如果利率是完全市场化的,那么,银行利率也应该明显上升。

  在利率管制下,首先获得贷款的当然是大中型企业及与政府关联紧密的融资平台。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意味着信贷资金的需求会大于信贷资金供给,这时候获取贷款就像是得到一笔补贴,获得贷款就不完全是市场行为了。当然,即使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是会存在,但这与利率压力情况下的贷款难会有很大不同。

  其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另一个办法,是降低各类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我们知道,很多发达经济体存在着数以万计的中小金融机构乃至微型金融组织。这些基层金融机构就像是人体的毛细血管,遍布人体器官和生理组织的各个角落。

  中国近年来发展了一批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也获得发展。但总体来看,这些小型金融机构与大型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模式没有本质区别,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明显缓解。只有当各类互助金融组织、社区银行、行业金融等金融生态建立起来之后,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要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由于缺乏必要的金融法规,地下金融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信用难以保障。正规制度的缺乏也使金融中介和融资企业滋生短期行为,在高回报的刺激下,非金融企业以实业为名变相非法融资屡禁不止。

  让民间融资合法化

  中国目前的民间融资以高利率为显著特征,高利率固然反映了资金的市场供求,但更大的一块是为了补偿高风险。另外,融资成本会随着融资规模的增加而下降,因而,银行业务具有十分显著的规模特征。地下金融由于分布零散,难以整合重组,因而无法达到最小有效规模,融资成本也就居高不下。

  有研究显示,非国有部门对中国GDP的贡献超过了70%,但是它在过去十几年里所获的银行正式贷款却不到20%,因此,目前全国中小企业约有三分之一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非法融资或是洗钱活动当然应该严厉打击并肃清,而对地下融资,治本之计还在于从源头上放松金融压抑,规范民间融资。毕竟,疏胜于堵。

  地下金融的存在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规模到底有多大?说法不一。一项由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在全国20个省份的实地调查显示,中国地下信贷规模已近8000亿元,地下融资规模占正规途径融资规模比重约三分之一。考虑到这项调查样本覆盖到20个省、82个市(县)、206个乡村、110家中小企业和1203位个体工商户,其可信度应该有一定保证。而此前花旗银行一份研究报告的估计更惊人:在2004年5月到10月期间,银行居民存款流失额在9000亿元左右,而这些资金都用于自己投资或民间融资。

  除了银行信贷外,还有大量的社会融资渠道有待拓宽。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上带有较明显的主银行制度色彩。近年来,非银行信贷的融资活动增长较快,在这些融资渠道中,上市融资、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债券市场等蓬勃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但总体上还不是主要的受益对象。由于投资中小企业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银行之外的融资渠道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放开利率和降低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门槛的同时,相关部门应考虑为各类融资渠道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保护了中小型储蓄类金融机构,因而对中小企业融资是一种支持。此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将民间融资合法化、规范化,能够有效加快社会融资渠道的发展,也能够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拓宽了社会融资渠道,解决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从微观上能够大大增强中国经济的活力,从宏观上也是缓解结构失衡的必由之路。同这些政策红利相比,政策推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风险都值得努力克服。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