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请勿转载)
一个国家,不论富裕到什么程度,政府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这一点没有改变,政府应该慎用纳税人的钱这个原则,不会因富裕程度而改变
孔子:对于节俭治国的原则,我是很认可的。最高执政者和官员们都必须惜敛节用,不浪费、不铺张、不奢侈,吝啬地使用国家的财物,因为这些都是民脂民膏。国库里的东西,国家的财富都是民众创造的,都是民众的劳动汗水换来的。可是,要执政者不铺张浪费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老子:动用、消耗国库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是有权力汲取民脂民膏、使用国家的财物的人,是统治者、是官员、是有一定权力的人。要执政者不铺张浪费是很难的。因为执政者在铺张与浪费中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而是百姓的钱。就人性而言,任何人花别人的钱,总不如花自己的钱那么认真计较。更何况,执政者还常常从铺张中得到好处,用百姓的钱来为自己制造政绩甚至设租寻租,奢侈糜烂。天下居然能有这样的好事,他们怎么会轻易放过?可以料想,要想不让执政者不去铺张浪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对他们的铺张浪费的冲动,怎么限制也不过分。
孔子: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如果太俭啬了,是不是显得小气?
老子:小气、吝啬是指过度的节俭,在不该节俭的地方也节俭。但是,什么叫过度?什么叫该与不该?这个尺度的把握,却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在中国,一方面,勤俭节约的美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对勤俭节约的理解,也还停留在浅层。不少人认为节俭就是把一个钱掰成两半花,把钱在手心攥出汗来;就是小气,抠门。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对人性而言,节俭具有解放与提升的力量。对个人而言,通过勤俭与个人奋斗,个人获得实现自我,个人与社会的财富总量也因此得到增加,由小到大,从少到多。财富的积累要通过勤劳、节俭来积累财富越节约越多,越浪费越少。所以说,俭,故能广。凡是以勤俭节约积累财富的人,必然珍惜自己的血汗钱。通过勤俭,每个普通人获得掌控自己的命运的机会。勤俭意味着高效地工作,理性地消费,按比例储蓄,慷慨地捐赠。
孔子:我对铺张奢糜的做法一向是很看不惯的。奢侈使人不逊,让人容易趾高气扬,俭朴使人固陋而低调。但与其不逊,我宁愿接受固陋而低调。我首先把俭,看做是个人的美德,是君子的五德之一,所谓“温、良、恭、俭、让”。对于政府与政务,除必要的礼仪外,我也反对奢侈。好政府应该“尚俭”而“节用”,“居敬行简,以临其民”。所以,我主张个人与政府都应该节俭。
老子:在这一点上你我看法差不多。节俭既是一种私德,又是一种公德。作为私德的节俭,是自愿的选择;作为公德的节俭则是强制的义务。不过,个人是否节俭与政府是否节俭有个很大的区别:一个人,节俭与否,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即便他为自己或家人铺张奢侈一些,这也是他自己的事。即便当政者看不惯,也不应该横加干预。一个政府,节俭与否,花的都是别人的钱,都是纳税人的钱。拿别人的钱去铺张浪费,可以说是天理不容。因此,与个人节俭与否相比,我更关注政府与当政者是否节俭。
孔子: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已经很富裕了,是否还要节俭?
老子:一个已经富裕了的国家,当然也要节俭,甚至更要节俭。一个国家,不论富裕到什么程度,政府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这一点没有改变,政府应该慎用纳税人的钱这个原则,不会因富裕程度而改变。其次,越是富裕的国家越是容易滑向铺张奢糜,因此要更加谨慎、防范这一趋势。历史上,每个王朝的末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奢糜铺张。即便国库已经很空了,民众已经不堪重负了,他们的奢糜铺张不仅没有收手,反而更变本加厉了,他们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孔子:统治者就应该勤政爱民。在位者的“勤政”尤为重要。勤政就是克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
老子:对勤政的事必须谨慎对待。勤政有两重含义,一个是积极主动,频频为自己制造公务,追求有为。二是存心严肃,态度认真,行事简约。我只赞成第二种意义上的勤政。勤政的衡量标准不是政府到处生事干预,而是让各行各业的人都勤于其事,精于其道。就是你说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勤政”,归根结底是要“让惠于民”。俭朴固然也是一种作风,是从政者须坚守的美德,但是,最终还是要有制度上的保障,需要有宪政、法治、代议,有舆论监督。
孔子:说到惠民,我主张“惠而不费”(《论语·尧曰》)。既要施惠于民,又不至于造成财政上的耗费。要做到“惠而不费”,就必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只要是能让百姓得到实惠的事情,让他们真正获得利益。让利于民,便可收“惠民”之功、“富民”之效。
老子:对,就是要简政惜民。所谓宪政,就是限政,所谓简政,就是减征。因此,还要做到轻徭薄赋,最基本的就是要减轻其负担。俭是有限政府的一个特征,俭也是对政府的一种要求与约束。治国安邦,尊奉天道,没有比俭啬再好的。政“俭”则民“安”,才有国运长久。治国跟从事商业活动一样,必须奉行经济原则。不经济的事情,肯定是不能持久的。俭啬是无为的要求。越专制的政府越铺张。“俭”为国家之“深根固柢”。如果执政者注重节俭,就不会搜刮榨取、残民自肥,国家则会长治久安。
孔子:您是说啬俭与无为而治还有内在的联系?
老子:啬俭是无为原则的一部分,也是无为的要求。这样才顺应天道。啬不仅是财用,而且指行动。当政者要少动、少言。啬就是统治者应该放弃自己的专横意志,而去顺应天道。政府不俭啬,民众的自由与财产就会处于危险之中。治国同样需要节俭,治身需要节俭。一个因不节俭而入不敷出的人更倾向于向政府求助,甚至会抵押、典当出自己的自由。
孔子:就是俭啬来自于天道?
老子:在我看来,啬即俭约,是治理人事、侍奉自然的重大原则。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个体的生存,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都要从“啬”这条原则做起。俭是我发现的治国三宝中的一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天道是最啬俭的,政府凭什么不俭啬?啬,意味着政府要少花钱,俭,意味着政府要少干预。想多作为,多干预,也就是贪婪和浪费。节俭与审慎一样,都是衡量政治家治国者是否顺应天道的重要尺度。顺应天道的政府,必须具备这两个美德。
天堂茶话之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存之道也。
治国安邦遵行天道,最重要是节俭。
节俭惜民的准则,早早就应该奉行。
早早奉行,就能厚积天道之德。
厚积天道之德,就能无往不胜。
无往不胜,就能蓄积无边国力。
国力无边,就能保住你的国家。
节俭无为是国家的根本,有本方可长久。
强根固本才是为民致富、长生久存之道。
(作者系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系作者“天堂茶话”第五十九章《勤政之辩》。该系列其他文章请参阅刘军宁的搜狐博客。)
刘军宁的其他专栏文章
刘军宁:为什么价值投资者都信奉保守主义(“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之一)
刘军宁:“保守的投资者夜夜安枕”(“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之二)
刘军宁:真正的投资者喜欢长大的公司(“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之七)
刘军宁:从人性论看投资者的能力圈(“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之八)
刘军宁:学会了解,或者回避投资(“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之九)
刘军宁:保守投资者为何慎对科技股(“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之十)
刘军宁:“价值发现”源于资本自由(“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之十一)
刘军宁:赚钱赚到几时休?(“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之十二)
刘军宁:金钱究竟能不能买来幸福(“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之十三)
刘军宁:如何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之十四)
刘军宁:中产阶级离财务自由有多远(“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之十五)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