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路过南京东路“老介福”时发现,昔日这家各种面料应有尽有的大布店最近又经历了一次调整。原先坐落在一楼的面料经营场所已缩减为一家单开间的真丝专卖店,面料经营被转移到二楼。“老介福”在“中华第一街”不是第一家转型的。前几年“宝大祥”转型为儿童用品商厦,大昌祥退居到广东路浙江路,如今步行街除2家“真丝大王”外,老字号布店基本已面目全非。
布店曾经是上海商业主要角色之一,如今却淡出各主要商街。早在1996年,本报就已经对老字号布店越来越少进行过报道。当时的统计显示:淮海路原有布店8家,到1996年仅存1家;四川北路原有8家,那时已减为3家;华联、妇女、四百、五百、六百、七百、八百等大百货店,当时已不再兼营面料零剪业务。统计还显示,当时国有纺织品零售商店已由鼎盛时的191户减至105户,并且还在继续减少。8年后的今天,布店退出大型商业街的速度更是加快,不仅在第一百货面料零剪业务早已退出,在其他市级商业中心,比如南京西路商业街上,赫赫有名的富丽绸布店、大同绸布店以及朝阳绸布店都已无处寻觅芳踪;淮海路商业街上最大的布店———金龙绸布店前两年也因为国泰公寓商铺调整,转移到支马路茂名路上;四川北路商业街上,20世纪80年代还属于商街龙头企业的大祥绸布商店,如今早已改为“九洲黄金”,另一家赫赫有名的欣荣绸布店也无处寻觅……
在成衣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布店、绒线店退出寸土寸金的中心商业街,已成必然趋势。曾几何时,一边比划着国外画报、裁剪书,一边“指挥”裁缝“做衣服”,是上海妇女最津津乐道的。如今,除了一些老人、孩子以及需要特殊规格的人士,买布做衣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即便是开在社区的兼有代客加工服装功能的小布店,生意也大不如昔。大布店逐步退出中心商业街的另一原因还在于,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经营布匹零料利润薄,加上这些大布店受体制机制限制,人员负担也重,于是逐步在激烈商战中败下阵来。
布店淡出大商街,最后会不会彻底消失呢?也不尽然,专家指出,满足一般消费的综合性布店退出,并不意味着布店这一业态的终结。除了转型为面向旅游者的真丝专卖、蓝印花布专卖,布店也可以转型为定制高档服装如西装、旗袍的专业店,同时兼营一些高档面料,当然这类商店再也不需要像以往那种动辄几百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了,也不一定要占据门面位置,可以将专柜设于大商厦内,因为来这里的消费者追求的不是基本的衣食所需,而是在纯手工的贴身服务中,得到个性化服务的满足。本报记者吴卫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