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石油战略储备刻不容缓
镇海探营:零距离“触摸”石油战略储备库
成品油走私屡禁不止为哪般?
东线 “西油”登陆 博鳌成员一家亲
南线:甩开马六甲 泰国想当“卖油郎”
西线 丝绸之路变身石油之途
北线 新油线敲定 “下-纳线”等待准生
东海事件显中日能源之争 务实外交考验中国智慧
中日东海能源之争如何解决?
在一系列“能源探营”报道的最后,我们触到关键而敏感话题。
与电力和煤炭方面的报道不同,石油问题的关键在于,直至目前,被誉为“工业血液”的石油,仍是可替代程度最低的一种能源。与此同时,我国的石油需求却在一天天加大。
我们可以在煤炭、电力短缺时,利用柴油发电,却几乎不能在“油荒”时,将“潜心”研制的电动汽车派上用场。目前,我国每天消费的石油近580万桶,已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于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
然而,石油问题又极其敏感。由于世界上几乎一半以上的石油蕴藏在面积不足全球陆地总面积1/10的中东地区,因此,石油资源的国际化程度远高于其他资源,石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国施展国际影响与战略意图的棋子。
在中国,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使得我们早在10年前,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今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突破1亿吨已不容置疑。而面对50%的进口石油来自动荡的中东地区的事实,中国的石油安全形势令人不安。
为了缓解日益紧张的石油供给,中国的石油进口多元化尝试,始终没有停止。中国力求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大石油供给能力,以保证未来10~2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
但近日,“安大线”、“安纳线”同时被俄当局否定、日本在东海进行的挑衅性石油勘探、中缅间可能的石油贸易,等等事实,都给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际关系大课:在石油成为大国间博弈的棋子时,不占有资源的被动,让中国疲于“招架”。
这或许是石油问题敏感的根源,也是本期专题不得不涉及的“底线”。
我们在本期专题中首先讨论了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尝试。在对北、东、西、南四个方向的石油来源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尽力避免主观的判断与情感的好恶。事实上,北方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三,是中国最为理想的石油供给国之一,加之两国有着长达4000公里的边境线,无论是管道还是铁路、公路运输石油,中俄间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俄罗斯复杂的国内政治经济派系之争,与中俄间大国利益的纠葛,使中国从北方增加石油进口的努力,一直没能成功。这其间,中国的东方近邻——一个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弹丸之国——日本,为了自身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惜动用“重金”搅扰中俄间既已达成的诸多共识。
为了摆脱日本的干扰、俄罗斯的牵制,中国在做出较大妥协的情况下,“中哈”管道项目谈判成功。这一方面增加了中国与俄罗斯继续谈判的筹码,另一方面也给捉襟见肘的中国石油多元化供给方案,增添了一丝亮点。此外,中国在东海、南海油气资源开采及增加西南方向石油供给方面,也已经或正在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尝试。
事实上,增加石油进口渠道,只是中国应对石油资源短缺的方法之一。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立,则是将石油资源提升到战略高度的具体措施。
同以往有关战略储备基地的报道不同,我们力求通过记者的实地采访,将一个完整的“基地”从发改委能源局的文件中“请”下来,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用我们的采访,而不是用官员与专家的冠冕的评论,来回应国际上有关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若干指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