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与欧盟执委会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待遇的消息同步,欧盟近日又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化纤布展开反倾销调查。由于中国将以“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受到反倾销,最终结果几乎可以肯定将是不公平的。
作为平衡中国外汇收支的主要力量,中国纺织业的重要性早已有目共睹。但是由于美国、欧盟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以种种理由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纺织业在“后配额时代”仍将在巨大的不公正待遇中参与竞争。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中国纺织业所涉及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
不公正待遇危害日益凸现
中国经济时报:根据WTO有关规定,到2005年,世贸成员中纺织生产和出口部门的纺织品配额将被取消,所有的成员将可以无配额限制地向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纺织品和服装。请问,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中国纺织品出口主要将受到什么样的挑战?
高勇:我国政府当年为了打破中美入世谈判僵局,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作了让步。中美入世双边协议第15条反倾销和补贴方法条款规定:“美方将来碰到反倾销个案时可以维持美方现时的反倾销方法即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毋须遭遇法律挑战。该条款在中国加入WTO之后15年内维持有效。”
而中国加入WTO的《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的a项ii目规定,“如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地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d项则规定,“一旦中国根据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证实其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则a项的规定即应终止……;无论如何,a项ii目的规定应在加入之后15年终止。”
由于《议定书》第15条的存在,欧美国家如果要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发动反倾销,在核算成本时可以任意选择替代国。而从实践看,他们所选替代国的制造成本往往远远高于中国,这就导致反倾销调查的结果往往会对中国不利。
现在看来,由于中国在“市场经济地位”上受到了不公正对待,配额取消之后,国外进行反倾销时可以“任意选择替代国”将成为中国纺织品出口遭遇的最大威胁。
中国经济时报:威胁的具体表现怎样?
高勇:以这次欧盟发动的对中国第35类纺织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为例,欧盟援引中国加入WTO的《议定书》第15条,提出以墨西哥作为调查的替代国。这是很不公平的。墨西哥的人均GDP是4000美元,而我国的人均GDP刚达到1000美元。据WTO公布的世界纺织工人小时工资,中国仅为0.69美元,是墨西哥的31.36%。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反倾销调查结果肯定是不公正的。但是由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纺织品出口将不得不在这种不公正的环境中进行竞争。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欧盟、美国等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不断对中国的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最典型的是美国对原产的中国胸罩、针织物及睡衣等三种纺织品的进口实施7.5%的配额限制。反倾销和“特保”两者比较,哪一个危害更大?
高勇: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242段有关内容,一些国家已经先后完成了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保”立法。
从这两年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欧盟、美国、日本看,他们更多的是采取“特保”手段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对此,我们一再重申:坚决反对滥用有关条款对我国采取单边行动、变相执行贸易保护的错误做法。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后欧美的一些组织可能更多地采用反倾销手段来对付中国纺织品。与“特保”相比,反倾销操作程序更简单,对咱们造成的损害也更大。譬如美国对我国的三种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后,还允许我们对他们的出口有不超过7.5%的年增长率。而反倾销一旦被裁定,则是关税大大提高,对出口的危害将非常巨大。从已有的一些反倾销案例看,人家裁定的反倾销程度动辄就是80%甚至更高。
国外偏见的背后
中国经济时报:6月中旬,49个国家的90多个纺织行业组织在布鲁塞尔举行《伊斯坦布尔宣言》高峰会上,一些纺织界人士要求政府制裁来自中国的低价纺织品,否则他们将面临“全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动荡”。他们声称,配额取消之后,中国将“垄断”全球的纺织服装市场,迫使全世界至少损失3000万个工作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耸人听闻的论调?
高勇:加入WTO之后,我国纺织业的出口量增长的确比较快。在整个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2001年中国大约占到15%,2002年为17%,2003年上升到21%。国外一些纺织行业组织据此宣扬中国威胁论。
其实,对这几年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首先,中国纺织业有较大的制造能力,而且我们的商品物美价廉,受到国际市场的普遍认可;另外,过去由于配额的限制,欧美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需求被人为地限制住了,这两年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短期内中国出口能量较大地释放是正常的。从长期来看,这种高增长充其量持续两三年。
另外,还应该看到,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以及国内需求的增长也给国际纺织业带来了巨大商机。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为155.86亿美元,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纺织机械、化纤单体原料及染化料等进口163.64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为国际社会创造了320亿美元的商机。
中国经济时报:欧美一些纺织行业组织在攻击中国纺织业以及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方面表现特别积极。譬如今年6月初美国商务部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举行听证会的时候,就有美国纺织界的代表参加。他们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
高勇:我认为他们这样做的政治色彩大过经济意义。
以美国为例,从市场经济规律看,他的制造成本已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限制了中国的纺织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照样会进去。美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来自全球151个国家。所以限制中国并不能保护其国内的纺织业兴旺。
那么他们为什么总是把中国作为打击的目标呢?除了担心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品进口进一步增长,更多的原因在于,美国的一部分纺织制造商代表了共和党内的一部分保守势力。我们知道,美国的几个纺织州主要分布在南部,而南部是共和党的发源地,其中纺织业制造商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势力。
去年我们访问美国和欧洲的时候,我都讲,现在纺织品生产格局是一种世界性的产业转移,机器纺织业最早是从英国发起的,然后向欧洲大陆转移,向美国转移,之后又逐步向亚洲转移。在亚洲首先是转移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从前五年开始又向中国大陆以及东南亚转移。这种转移完全是由一种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因为纺织品尤其是服装,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人工成本大大提高,就必然会向低成本国家或者地区转移。这不是谁能够靠主观意志决定的,也不是靠主观意志能够阻止的。
中国经济时报:美国、欧盟用他们的一套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且得出了中国尚未具备条件的结论。从纺织业的情况看,您觉得他们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
高勇:纺织工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产业。目前,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
从资本构成看,如果算上规模以下企业,在全行业的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比重只有8%左右。外资目前在整个资本构成中约占1/3,其他的都是民间投资。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现在对纺织业的投资既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什么补贴,完全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从市场看,现在纺织品销售收入的30%-31%出口,其他都是在国内销售。从销售来看,也都是企业自主。政府既没有计划,也没有限制,也没有补贴。
从资源配置看,随着棉花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尤其是棉花期货的启动,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可以说,中国纺织业已经是比较完全的市场经济了。
应该进一步争取主动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国外对中国纺织业的一些攻击,中国纺织界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高勇:我们始终坚持一种沟通的态度和国外一些纺织行业界人士以及政界人士进行交流,强调用合作来创造共赢的局面。
这两年,我们在国外也做了不少解释工作。譬如欧美一些人士指责中国政府对纺织业进行补贴,具体是出口退税、贷款贴息和国家项目贷款。
关于出口退税,我们指出,这是包括很多发达国家都采用的一种手段,只是使用的方式不同。他们是不征不退,我们是征一部分退一部分。对此,欧洲不少产业组织的人士表示理解。但是美国一些人士还是坚持认为这是政府补贴。
贷款贴息和国债项目在纺织业中已经极少,政府投资则不仅已经多年没有,而且很多地方的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就退出了这个领域。
中国经济时报:有没有可能要求国外率先承认中国纺织行业的市场经济地位?
高勇: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打算。目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调研和规划,有可能会先选择一两个主要的进口国进行谈判,要求他们承认我国纺织业的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经济时报:就目前而言,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高勇:过去,国内的企业遭遇反倾销时往往比较被动。这里面有个客观原因,某个产品的反倾销往往会涉及很多企业,而中国纺织行业又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应诉显得势单力薄。为此,我们行业组织应该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做好信息传递,及时地组织他们去应诉。
中国经济时报:在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过程中,我国的纺织业还需要作哪些提高?
高勇: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是我们下一步工作最主要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第一是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品高性能、高功能、高文化品位以及环保约束,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建立全行业服务性检测体系。
第二是创新。增加先进的技术装备投入,淘汰落后能力,加强研发,提高队伍素质,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和优势品牌,加强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推进产业的全面进步。
第三是快速反应。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增强对全球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和细分能力,提高与世界各国同行广泛合作的效率。
附:高勇简历
1953年出生于上海 大专学历
1969年-1985年湖南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
1985年-1990年北京工具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
1990年-1998年纺织工业部装备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
1998年-2000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
2001年-2002年中国纺织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
2002年至今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国际贸易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