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仕收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3年11月,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格力集团持有格力电器股份中最后的5000万股也于2003年11月5日办理了质押登记,冻结期限从2003年11月5日至2010年9月10日。至此,集团所持有的格力电器的31000万股全部质押给银行。没想到,这则公告却引出了传闻说这将是收购格力电器的最佳时机。
格兰仕这个微波炉行业的老大,在转行做空调不得志的情况下,在不经意中卷入了这场格力纷争。
2月6日与10日,珠海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局(以下简称“珠资局”)和格力电器先后针对格兰仕宣布其欲收购格力股权之事发布声明和公告。珠资局在公告中回应:作为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格力集团公司从未与任何机构就格力电器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问题进行过商谈。
公告发出后不久,格兰仕副总经理俞尧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格兰仕去年11月向珠海市国资局提交过文件;其后,是与徐荣谈过此事。一时间,格力电器国退民进、收购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
徐荣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一开场就谈起了此次事件的经过:在2003年11月底的时候,格兰仕发函联系来谈收购事宜,当时由格兰仕俞尧昌带队3人,我两次接待了他们;格兰仕也表示与家电相关的企业他们都有兴趣,但由于事情比较大,涉及股份转让,当时没有结论性的意见。
而对于格兰仕的收购背景,徐荣没有谈及。徐荣说:“关于转让与不转让,市里有不同意见。有些领导认为寻找一个合适的对象,有资金实力有管理能力就可以合理转让;也有一些领导认为,格力电器是一个牌子,卖给人家没有面子。两个观点不一致,后来就搁置了,有争议的事情就这样在扯皮,不了了之。当时我也向国资局、市领导汇报了,也没有说卖与不卖。”
徐荣说,“当时真实的意见是私下表达的,卖与不卖,在正式场合不说意见,这是政府的不作为。在我看来,对格兰仕而言收购是合理的,因为此前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做空调但都没有做好,而且当时他们在中山投资了一个空调基地,如果市里答应收购的话,他们会把基地移到珠海。”据此,徐荣是赞成格力电器被收购的。
7月5日,在格力集团,《中国经济周刊》询问了多名高层,都称对此事不知晓,只是在后来的媒体上知道的。同日,格力集团新闻发言人张凡也表示,集团没有发布此类消息。7月6日,《中国经济周刊》向珠资局求证,该局新闻发言人周少强也对收购事宜表示否定。
作为当事人,格力电器7月6日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他们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媒体报道获知此事的。而格力集团一高层称格力电器目前发展状况非常的好,而且是国内空调行业老大,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卖给人家。至于谁放出被收购的消息,是否有其他目的就不得而知了。
“父子”斗法
这一切在外界看来,依然迷雾一团,但事态在珠海已经开始变化了。1月13日,徐荣被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职务,集团新任董事长由珠资局局长郭毅兼任。6月8日,格力集团委任原珠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叶志雄为该集团第四任董事长,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事情开始显山露水。其中会议纪要问题、账外账问题为最,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是又与品牌之争、格兰仕收购有关呢?
一份纪要两个版本
2003年5月16日上午,在格力集团总部五楼的一个会议室里,格力集团董事会会议按预定日期召开。徐荣、朱江洪等10名董事出席,会议由徐荣主持。
原本一个很正常的会议,却从此为“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之间的纷争埋下了伏笔。据有关当事人称,原本三项议题的会议会上突然变成了四项,增加的一项就是“报告格力电器账外账问题”。
而这个会议的第三项内容“审议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机场债务重组方案”也为格力集团另一子公司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达公司”)抵债风波留下了引子。
“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会前并没有 ‘格力电器账外账问题’这个议题。”7月5日,格力集团董事、财务总经理石小磊向《中国经济周刊》讲述到。同日,陈顺一也向《中国经济周刊》描述:“当时就没有这项议程。”
然而奇怪的并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却看见了这次会议两个不同版本的会议纪要,前三项议题的表述内容相同,而对于格力电器账外账问题却出现了不同的表述。
一个为:会议肯定了格力电器主动将账外账并入公司总账的做法,但认为,格力电器公司长期设立小金库,违反了国家的政策法规,烧毁账外账更是严重违法的,应该给予严肃处理。会议做出要求:责令格力电器将此事向集团董事会提交书面报告。
另一个为:会议肯定了格力电器主动将账外账并入公司总账的做法,但认为,格力电器没有及时取消小金库,违反了国家的政策法规,烧毁账外账更是严重违法的,应该给予严肃处理。会议做出要求:责令格力电器将此事向集团董事会提交书面报告。
前者为后来媒体圈所广泛引用的已公开的会议纪要,而后者为仅少数人拿到的修改后的纪要。可以看出,两份纪要有明显不同的判断与结论。《中国经济周刊》也在陈顺一处见到只印了10份的公开版本的纪要,但陈没有答应给记者复印一份该纪要,称类似文件是不能流出集团的。
对于该会议纪要的流出,徐荣称,由于人杂是很容易流出的,但他同时表示也不知道是怎么流出的。
假如纪要流出是个信号的话,两个版本的纪要的出台看来也是“煞费苦心”的了。而这些正好为后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格力电器“账外账问题”作了一个看似有结论的例证,一时间被媒体纷纷引用,称这是上市公司所不能容许的。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