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洪惹谁了?
就在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纷争弄得沸沸扬扬之时,朱江洪更没有想到,他怎么又成了“褚时健第二”?
2003年12月18日,《粤港信息日报》刊发了一篇署名仲大军的《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以下简称“《仲文》”)文章。《仲文》以点评格力集团公司与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两者之间关系为引,矛头直指朱江洪,把朱评析为“褚时健式人物”。
此时,业界人士分析认为,《仲文》对加剧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双方的矛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仲文》见诸报端后,朱江洪受到极大困扰和严重打击,导致身体不适、失眠,工作一度不能正常进行。朱江洪于是向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香洲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今年3月29日香洲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后,5月31日做出一审判决,判决仲大军在《民营经济报》上以相同篇幅刊登消除2003年12月18日失实评论影响、向朱江洪赔礼道歉的文章。并判仲大军赔偿朱江洪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10万元。
事件以仲大军一审败诉而告终,日前,作为民营研究机构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的仲大军已提出上诉。
《仲文》中称,朱江洪“欲将格力集团在格力电器中拥有58%的股份分离30%归其个人所有。”,“透过这场权力之争,我们看到一幅国有资产如何流向私人的画面”。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问及朱江洪是否提过股份要求的事。所有被采访人中除徐荣以外,均表示没有听到朱江洪讲过。他们说,要是真的有此事,也不会向徐荣提出,因为他也没有这个权力。徐荣说,私下里有过交流,但是这是无法取证的。
对此,珠海政界资深人士肖先生认为,《仲文》已经把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之间的纷争分身到徐荣与朱江洪之间去了。
然而对于《仲文》,朱江洪更是感慨,“文章不负责任地发表,受伤的不仅仅是我个人,对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而言都是伤害,而对‘格力’的品牌伤害更大。”
凸显机制弊病
仅是父弱子强吗?
综观整个纷争过程,在外界看来,徐荣与朱江洪成了纷争的两个核心人物,而有的也从这场纷争中“悲情”出局。
7月1日,徐荣向《中国经济周刊》说:“我是带着遗憾离开的。”2004年1月13日,徐荣在珠海市干部交流中出任另一国有企业华发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业内不少人士认为,格力纷争表面上看是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父弱子强的较量,而实质上是徐荣与朱江洪之间权力斗争的结果。
据格力集团披露的2002年数据显示:集团工业总产值达220亿元,其中210亿元是由格力电器贡献的。格力电器总产值占了整个珠海经济的半壁江山,除此之外,格力电器还为国家和地方贡献6亿多元的税收。
随后《中国经济周刊》在调查中发现,从1999年至2003年,格力集团发展一直停留在1999年之前的发展水平,其中2002年集团总资产52亿元,而在2003年总资产为51.25亿元,处于亏损状态。期间除了格力电器发展迅猛之外,其他的并未得到发展。
从数据上看,似乎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是父弱子强。在外界看来,因为格力集团是格力电器的控股股东,占有格力电器58.66%的股份(珠海格力集团公司占50.28%,珠海格力房产有限公司占8.38%),但格力集团发展远不如格力电器,这样就导致了格力电器向格力集团要权,从而引发了“父子之争”。
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发现,父弱子强并非导致这场前前后后一年多的纷争的真实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