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之弊
2003年11月8日,珠海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冼文代表市委市政府在格力电器四期工程竣工仪式上正式表态:“(格力电器)稳健的发展和优良的业绩使得近期对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的各种不实传言和恶意诋毁都将不攻自破。”
冼文副市长曾于1985年至1999年任格力集团首任董事长。7月5日,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说,“整个事情在我看来是人的问题,当然机制也有问题。4年了,我们不是没有给机会,但时任集团的领导连企业基本的发展思路都没有,调整是必然的。”
7月1日,珠资局一位高管也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4年了,我们给徐荣机会了,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他要做什么。
据了解,从1999年5月开始至2004年1月,徐荣是集格力集团党委书记、法人、董事长、总经理四职于一身。
珠海市政府一主要领导还透露了一件不为外界所知的事情。2003年5月,在召开格力电器换届股东大会前夕,市政府在接到格力集团另一高层有关徐荣计划会上罢免朱江洪的汇报后,在5月23日召开格力电器股东大会前一天,采取紧急措施,当天深夜做出决定,不准徐荣参加第二天的股东大会,而让他写下委托书委托他人参加。7月6日,《中国经济周刊》见到了徐荣的委托书。
由此看来,整个纷争的焦点似乎成了格力集团董事长与格力电器董事长位置之间的较量。此时,徐荣任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电器副董事长,而朱江洪任格力集团副董事长、格力电器董事长。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黄群慧对《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按照中国现行的证券法规与上市规则,母公司的董事长是不能兼任上市子公司董事长一职的。
据此,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之间的纷争看来是很“滑稽”的。而很多格力集团工作人员也表示,集团与格力电器之间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斗争”,如果有,也只是人事间的矛盾。
徐荣认为,集团与格力电器之间的问题根本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格力是模拟出资人的问题导致了权力不能到位,我想换他,但是又动不了他。
董明珠表示:“凌达公司收购是集团与电器矛盾真正的焦点,也是保护国有资产与侵吞国有资产的斗争。”
然而,黄群慧与张玉杰教授都同时认为,“格力纷争”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有国资背景的企业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是现有的国有企业管理机制出了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是企业内部人事机制没有完全地建立,以致产生了类似的内耗,政府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如何定位也是大问题。
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很多母体公司希望通过一家企业的上市为其它下属企业提供资金与形象上的支撑,而作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又往往为规范公司法和考虑自身的业绩与利益与母公司进行资源的争夺。这种矛盾几乎弥漫在中国股市中的每一家企业,直到今天一些上市公司依然没有改变其成为母体公司“提款机”的功能。
对于企业而言,张玉杰认为,由于企业的内耗,受伤最大的是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以及企业的管理组织,使得企业领导者沉溺于“斗争”之中,无暇顾及企业的经营发展问题,损伤的是企业,企业的员工,作为国有企业,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利益。
而事实上,类似的国有企业也不单只有格力一家,如何解决此类纷争问题以及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依然摆在相关政府、企业的面前。
未来之路
任何事情都有尘埃落定的时候,《中国经济周刊》在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采访中看到,工作井然有序,一切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那么,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未来之路将走向何方?
新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叶志雄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目前,集团正在产业重组,已经基本确定了以后的发展方向。集团将按工业、房地产、商贸三大板块进行发展,工业将依托格力电器进行重组,这一块已经初步成型。
冼文认为,在1999年之前,格力集团已经形成了很好的产业链,现在需要在产能结构多元化上下工夫。
朱江洪说,格力电器已经提出了“打造百年企业、创造国际知名品牌”的长远目标,我们的近期目标已经确立,2004年将实现销售600万套,随着五期配套工程的扩建。预计到2005年,格力电器的产能要突破1000万台,争创“世界空调销量第一。”
此时,也有业界人士仍然对今后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是否还会再现此前纷争表示忧虑。因为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管理与控制模式,集团公司如何处理与控股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国资监管部门如何按市场规律有效地管好国有企业等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此,专家建议:国企管理者的激励制度必须改革,除了MBO(管理层收购)之外,应该要将激励制度多元化;同时对于企业功臣的管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必须认清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和外部人控制问题等等。
7月6日下午,《中国经济周刊》在格力电器采访时发现,叶志雄正在朱江洪的办公室欢快地交流问题。此情此景,格力电器似乎已经走出了重重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