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人们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托”也许并不陌生,什么票托、车托、衣托、鞋托、画托,还有医托、游托……,等等,等等。反正卖什么、吆喝什么,都可能会有“托”。然而新鲜的是,在股市也有人引入了“托”的花招。
在2003年11月18日, 武钢股份(600005)(相关,行情,个股论坛)董事会公告称,公司拟增发不超过20亿新股,其中向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定向增发12亿股国有法人股,向社会公众发行的社会公众股数量不超过8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0亿元,募集的资金将收购武钢集团拥有的钢铁主业资产。
当时就有人评论武钢的这次增发是“国内尚属首例的金融创新模式”。那么新在何处呢?新就新在,武钢的这次增发一改只向社会公众增发的惯例,实行向社会公众发行8亿社会公众股的同时,向大股东定向增发12亿国有法人股。人们一直是厌恶高价增发为“圈钱”的,武钢当时的股价只有5元左右,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也只有2。248元,4。5元的增发价如不作出点姿态,只会吓得投资人“用脚投票”。既然大股东都以同样的价格来巨额认购,自然是物有所值了。
这次,宝钢股份(600019)(相关,行情,个股论坛)又推出了一个更大的增发方案,增发不超过50亿股,募集280亿元资金,又创下了股市新纪录。而与武钢股份如出一辙的是,并不是全部向公众投资者增发,而其中有50%要留给控股股东。这不又是一个高姿态,又一个物有所值吗?
然而明白人一看就清楚,这只不过是“股托”的伎俩而已。控股股东买的是上市公司的股票吗?说是也不错,在上市公司里是增加了它的股份,可是这些资本不是什么别的新增资产,而是自己原有的资产在账上搬了一个家。用钱买的是自己的东西,做出来给别人看,这不是“托”是什么?
自卖自买,也许连“从这个腰包掏出来再从那个腰包装进去”也用不着,只要在“如意算盘”上上下一拨就行了。这样的买卖自然不是白做,武钢股份的买卖甚至比原来预计的还红火,预计4。5元的价后来卖了6。38元,不用卖20亿股而只卖了14亿多股就圈到了90亿元。公众投资者是实实在在地掏了36亿元的真金白银,进入公司后,每股的净资产由2,4元增加到了3。81元,原坐享其成的控股股东每股又有了1。41元的增值,21。2458亿股即增加了近30亿元的资产权益。而公众股东每股6。36元掏的股份进入公司后享有的权益只有3。81元了。
算一下宝钢股份这次增发的账,结果也不会两样。每股净资产由2。97元增加到3。71元,不但原控股股东的权益“增值”了79。76亿元,而且套现140亿元更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