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广东省统计局农调队的专家认为,“民工紧”的现象告诉我们:中国的劳动力供给虽然还是供略大于求,但已经很难再言“无限供给”。而供给不再“无限”,劳动力对低薪的承受也就不会“无限”,提高工资、改善待遇,已经不仅仅是社会舆论的道义诉求,同时也是企业决策中必须考虑的市场因素。
工资低于市场价招工难
调查员在调查中发现,东莞市的最低工资限制,1995年为320元,2003年为450元,8年间每年递增4.35%;但是与同期该市GDP每年递增21%相比,其最低工资的平均增幅显然是远远滞后的。大部分企业工资增长缓慢,远低于民工的期望值,招工困难的主要是这些企业。
据调查,目前在深圳市,月工资700元以下的企业招工很困难,1000元左右的月工资基本可以保持正常用工,1200元以上的月工资就比较容易招收到充足的工人。
同样的工种,广东的工资价位相对或比长三角略低,不少民工舍远就近,不再到广东务工。如宝安一家制衣厂,1996年的600多民工几乎全是浙江人,近年陆续返回原籍务工,现在仅剩下30多人。
企业出现招工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开出的工资已经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民工就业机会成本上升
去年以来,农产品价格陆续回升(今年第二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增10.9%),农业比较效益有所提高,部分没有什么手艺特长的农民不再出门务工,因为外出务工可能会比在家多挣二三千元,但有一半要花在来回路费和电话费上,在家可以服侍父母、陪伴老婆、教育孩子和享受清闲,不会比外出务工差。
务农比较效益上升,也就意味着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上升了。小部分民工弃工务农,这是产业就业比较优势在短期内小幅度转换的结果。
此外,随着长三角的崛起、环渤海经济区的繁荣、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很多地方投资增加,企业发展迅速,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民工分流加快,流向广东的民工大量减少,不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只有珠三角才有民工的就业岗位。就是广东省内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清远、肇庆、惠州和河源等传统的民工输出大市,由于珠三角企业大量向外转移,劳动力留在当地输出减少,使得珠三角企业的招工更为困难。
民工更多地分流到其他地区而不是硬挤在珠三角,这是中国经济全面崛起的结果,也向珠三角发出了产业转移的某种信号。
年轻劳动力供给下降
专家指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但也使得年轻劳动力的供给逐渐下降。现在18到22岁的民工,一是少,二是相对比较娇气,部分独生子女不愿远离父母到广东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而广东不少企业的用工条件没有改变,一味要招18到22岁的民工,如东莞家才电子厂,要招3000名年轻女工,用工要求高而待遇不高,结果招到的人很少。
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年轻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也必然要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价格往上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