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搜狐财经8月31日: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本地化问题研讨会”,本次会议围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本地化这一主题,结合百事公司投资中国及其本地化战略的实施,就跨国公司管理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研发本地化以及经营模式本地化等问题展开研讨。搜狐网财经频道对本次活动进行独家直播。
开研讨会发言到最后,基本上应该说不管说什么都是重复了,我想比较简单谈几个观点。参加今天的会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在研讨会过程当中,实际上是自己学习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是我们古人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今天发言各位不是从三个人挑出来的,可能是从一大群人里面挑出来的,所以在座各位都是老师,我也非常感谢这次会议给我提供这么一个机会。
针对今天这个题目我谈三点基本的看法,第一点就是从我们今天百事公司提供的案例来看,实际上在华投资的发展和本地化进程是同步的。也就是说,随着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水平提高,本地化进程水平也是在加快。并且,本地化进程加快,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投资规模的扩大,包括就是市场占有率稳步的提高,我想这也证明了投资本地化的成功。同时,这一点还有就是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本地化进程的加快,在对本地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相关行业,比如说饮料业,以及小食品行业,休闲食品行业推动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从百事公司在饮料业投资来看,我感觉并不是简单的从资金角度,管理等各方面很明显的推动。但是,我今天听赵亚利秘书长提到的一点,就是对整个行业经营理念的影响,我觉得这个实际上对于行业改造,或者是对于行业发展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比如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原来我们说外资品牌进来,尤其是碳酸饮料品牌,像百事这样的,它的实力非常强,大的跨国公司,我们说世界五百强,每年销售额是二百多亿美元,拿到我们国内来说绝对是巨无霸级的。我们老是想这样的公司进入到我们国内来,我们不加以限制的话,那可能使我们整个饮料行业,所有民族企业,本地企业根本没有办法竞争,最后可能就形成一种不管外资寡头垄断还是什么,就是一种垄断格局。但是,最后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可能就是它带动了一种企业经营的理念,怎么样去搞品牌建设,怎么样去做营销,甚至怎么样去制定它的价格战略,这个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把学到的这些东西,跟我们自己的创造性结合起来,跟我们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这么一种局面。就是说我们看到了我们饮料行业应该说是对外开放最早,并且也是开放度最大的行业。但是,在这个行业里面也是我们民族品牌成长最快的行业,比如说我们全国知名品牌里面,像娃哈哈,汇源果汁,实际上都是在开放重组非常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并没有说这些大的跨国公司,饮料巨头进入以后,就把市场基本上形成一种垄断,或者是压抑本土品牌成长。但是,这个并不是说直接跨国公司给你做了一个本土品牌,像我们原来要求的,实际上也是一种溢出效应,带动品牌成长。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可能是更深层次本土化的问题,不是它自己的本土化,而是带着本土企业发展。尤其对我们来说,这个是意义更为重大的一点。
第二点,我想谈一下百事公司在华投资本土化进程,与中国市场扩大也是同步的,并且应该说是也是一个正相关的。也就是说,中国市场准入越来越扩大,实际上跨国公司本土化也越来越加强,这个实际上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因为从跨国投资角度来讲,最初的跨国投资大家也知道,实际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越过贸易壁垒,比如说就是碳酸饮料投资,也能看出来,一开始七十年代,或者是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刚开始贸易壁垒非常强,你能进口可乐吗?进不来,那时候可乐只在什么地方卖?友谊商店。我记得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在北京喝可乐,只能在友谊商店,有外国人买,或者是当时拿外汇券才能买。包括两乐进来的时候,当时是以计售的方式进来,那时候完全靠贸易手段竞争没有办法做,不单单是运输的问题,几个月的保质期还是可以进来的。因为中国毕竟有市场,但还是不行。这个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是贸易壁垒越高,投资的地方越强,好象我们一开始有这样的观点。但是,就这个,实际上能看出来的是我们市场准入扩大,包括我们在饮料行业投资的一些管理规定越来越放松,或者说企业经营自主权,投资自主权越来越强,不但没有削弱它的投资冲动,没有说是放慢本地化步伐,实际上是在加快。这个对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制定行业政策,不肝胆是饮料行业外资政策,或者是市场准入,市场开放的政策,对其它行业也是非常重要的歧视。
第三点,针对案例分析,我想谈一下自己对有关政策的看法。当然,大的方面也不谈,因为前面各位在发言的时候把很多问题都谈到了,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的。我想还是针对咱们今天的案例谈一点看法,因为我接触这个饮料行业外商投资这块,不管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包括一些其它企业,我曾经做过一些调查,在这里面我也觉得因为也跟踪过这方面的情况,我觉得在这里面的政策,确实还是有一些不是太平滑的地方,或者说还是有一些不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符合饮料行业特点的情况,我想简单谈一下。第一个,我觉得还是应该采用一种放开的手段来发展这个行业,来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一种通过限制来发展,这个实际上我们大家看一下,我们的整个外资政策制定非常明显,包括饮料业投资。一开始我们为了让本土企业发展,还是通过一种限制,就是说要放慢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也就是说跨国公司放慢进入市场的步伐,或者是有限度进,或者是对股比有一定的限制,这样对于本土以内发展空间是这样的。但是,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已经开始慢慢在转变,就转变为一种通过开放手段来促进这种公平竞争的实现,促进多方面的市场竞争,这个已经开始在转,但是还没有完全转过来。我们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是双轨的,一方面是想放开,因为大家已经知道,尤其是像碳酸饮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产品,不影响国计民生,可以替代的,不具有外部性,也不可能形成市场垄断。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市场竞争没有问题。你尽管有这么一个共识,但是在相当多的政策里面还是体现出来,还有一定的限制,好象还是心有余悸,或者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有问题。比如说今天谈到的2002年国家经贸委,发改委和海关总署就对碳酸饮料外商投资的一个限制,当时发了一个文就是没有说是审批,说是报备,你要投资的话,必须做产业规划,作出企业的投资规划,然后让国家经贸委组织论证以后,你企业再去实施,实际上这样做的话,本来说你既然不管了,那么你就自己决定,我在哪儿设厂,股比如何,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现在这个是不是取消了呢,你说的这个东西,因为原来是国家经贸委组织实施,现在国家经贸委又不存在了,是不是它的职能由国家商务部实施了呢。所以,这样在操作的时候又有一点尴尬,这又是执行的问题,也是张部长谈的问题,具体政策思路上有了,但是一到具体落实和执行的时候,又有一些具体问题解决不了,但是对投资者来说是很大的问题。首先做规划要批,没有批这个项目还是上不去,这个实际上对企业来说是影响非常大的,就是对整个投资战略和考虑影响非常大,这是一点,我们必须还是要改一下。就是说基本的思路要转变,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政策问题。另外一个是涉及到企业具体经营当中的管制,一些不当的管制,本来是属于投资者之间的事情,当然就是说可能体现为中外方,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的法律政策,在这个框架之下,双方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条件考虑商业行为,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来决定商业条件是不是有利于我们,不利于我们就不合作。因为这个不像八十年代,或者是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们的确缺乏一些经验,我们对我们的判断,有一些是国有企业,对自己的商业利益怎么实现,还搞不太清楚,那个时候可能有一些问题。但是,现在觉得尤其是随着国内企业改革推进,或者是国际经验增强,市场意识增强,比较清楚知道怎么样获得自己那份应得的利益,这个就是说把企业行为尽量市场化,让企业自己去处理,政府不要干预这些事情。那么这里面到现在为止,我去广州的时候,他们也提过这个问题,就是说浓缩液价格不是政府价格管制范围之内的产品,当时是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在改革之前就发了一个通知,说必须压价。就是说这个东西可以通过一种协商,或者是一种合同,怎么样去做,是可以去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并且是在双方利益都保证情况下有一个合理的价格。按照,政府一干预,是非常尴尬的,文下去以后,国家发改委又否掉了,最后拿出价格法以后没有办法,当然地方政府也不同意执行。因为不是价格管理产品,怎么能去政府定价呢?最后,国家发改委又停止执行。所以,像这样一些企业自己的事情我们这样来管理,最后弄的很被动,也损害政府权威,像这样的事情要避免。第三个政府该做什么事情,一个是规范市场竞争,是不是会存在在竞争的时候有一些可能会形成垄断的问题,或者是有什么样不公平竞争的问题,那么现在没有反垄断法,但是我们还有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个政府可以去进行监督管理。另外一个质量标准,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饮料或者说食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一块应该是一样的。我觉得这块政府应该控制,政府把两块控制住了就是可以的。
我想简单谈这么点看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