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据新华社电 “珠水流金日月,客囊万千下广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千上万外来民工南下广东。今年夏天珠三角令人意外地出现了大面积用工短缺。记者近日走访珠三角部分城市发现,此次“民工荒”反映和折射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一些深刻的变化。
区域经济全面崛起
“由于在家乡也能找到工作,现在很多民工不愿来广东。”今年以来,东莞市劳动局办公室主任宁康多次随政府赴内地招工,但每次招到的工人都比预料的要少得多。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东部发达地区企业、资本西进渐成气候,长三角、环渤海、泛珠三角经济圈初步形成,珠三角首次大面积用工短缺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各地对产业工人需求猛增,广东从吸纳全国劳动力的“就业洼地”变成了“平地”。
以广东省内的劳务输出大市河源为例,近年来吸引外资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今年春节后举行招聘会就有5600多名当地青年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今年初广州一家劳务中介公司锡安广场赴湖北招工,只招到了需求量的20%。
第二代民工登上经济舞台
在东莞塘厦镇,一家名为“鸿利”的手袋厂由于待遇比较低,不断有工人辞职。企业用工最多时曾经达到200多人,但现在只剩下70多人。由于招不到人,这家工厂不敢再接大的订单。这种“工人挑老板”的现象,近年来在珠三角频繁出现。一些企业主开始抱怨:现在的打工者不像以前那样吃苦耐劳了。
东莞市劳动局局长莫海明认为,中国的第二代民工正在形成并登上经济舞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增长,提高了人口的素质。区别于普遍文化水准不高、“有工就打”的第一代民工,第二代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目前珠三角地区大量的打工者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普遍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他们自我保护、自我价值承认意识不断加强,对一些企业的侵权行为,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进入21世纪后,珠三角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低劳动成本为主要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发生改变,旧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实现技术升级或者向内地省份转移。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宝颖说,现在劳动力市场呈“哑铃型”缺工的特点:即两头需求大,中间基本饱和。一方面,有一定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缺乏,很多企业开出了较高的工酬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大量手工操作、繁重体力劳动的岗位需求量也很大。体力型工人的缺乏与珠三角薪酬状况、外省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密切相关,而技术性工人的供给不足,则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传统产业转移的结果。
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介绍,按照“十五”计划,到2005年广东对技能工人的需求总量为502.4万人,而目前只有365万人,缺口达130万人。
市场调解深入劳务市场
部分企业工人每月加班150小时以上;不少企业随意打骂工人,扣押身份证、暂住证;工作生活条件恶劣,工人频频遭遇职业病的危害……珠三角部分企业的劳动用工状况,一直以来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各级政府也力图通过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加以解决,但大都收效甚微。在这场“民工荒”中,政府行政力量一直致力于改善却未能明显改善的民工待遇问题,正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变化。
东莞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份调查材料认为,多年来外来工总体工资水平一直徘徊不前,成为东莞陷入“招工难”的一大主因。在深圳市,月工资700元以下的企业招工很困难,1000元左右的基本可以保持正常用工,1200元以上的则能招到比较充足的工人。“民工荒”在企业中造成了巨大反响,一些企业已在调整工资以吸引劳动力,广东省也在着手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珠三角的不少企业主已经开始注意企业用工环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