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一、抑制贷款过快增长,应同时避免股市大幅下跌,用直接融资的扩大来取代一部分贷款规模的收缩。我们的目标是要使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降下来,而4月份以后股市的大幅下跌并不是宏观经济调控所期望的,甚至是违背“国九条”初衷的,也是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各方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这种局面出现了,而且持续至今。为什么不能在收缩信贷的同时,有意识地调控股市,使股市平稳一些,以避免信贷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同时冲击经济运行呢?例如,可以通过适当地控制股市扩容速度从资金面上减少对股市的冲击。它说明,我们的金融调控在综合性与协同性方面做得不够。
二、既然主要是压缩某些产业的投资规模,调控的结果就应当是投资信贷的压缩,而不是流动资金贷款的压缩;既然宏观经济运行中过热的现象不是普遍的,而是结构性的,那么金融调控就要体现针对性、区别性原则。而实际调控中并不是这样,只要贷款总量的增长能压下,什么贷款好压,就压什么贷款。另一个表现是,老是在考虑是否采用加息这一无区别的总量调控手段。针对结构性的过热,应当采用区别性的信贷政策,可以按照产业政策,对这些行业中一些不适当的项目采用收回贷款、不追加贷款、提高自筹资金比率、严格清查不正当资金来源等方式来遏止它,而不是简单地学格林斯潘在利率升降上做文章,中国不是美国,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在形成过程中, 对这样的国情差别,要有所考虑。
三、控制、压缩银行不良资产,简单采用不良资产比率的控制指标,导致商业银行用扩大贷款规模的方式来稀释不良资产,达到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的目的。其结果是减少不良资产力度不够,而贷款规模又在扩大,两方面都违背宏观调控的意图。对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控制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而且也是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的自我约束要求,他们决不会用扩大资产规模的办法来稀释、掩盖不良资产,因为那是自欺欺人的。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实现改制,很大程度是靠上级行的目标考核来进行控制与管理。因此,使用洋指标、洋手段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否则,这种只要具有小学算术知识,用扩大分母、降低分数值的办法就足以形成应付上级的对策的情况就还会发生。
四、忽视加息预期及其言论对股市的影响。加息与不加息是央行调控金融的手段,央行当然有权运用这一手段,有时提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一些看法,也是正常的。但不能过频,不要过一阵子又提一下,又发表一些言论,刺激股市的神经。而且,应当科学地、有说服力的说明,加息到某一个百分点,对股市资金存量会不会带来影响、会有多大影响;是不是加息某个百分点,股市的资金就一定会往银行跑等等问题。据媒体介绍,加息有存贷都加和只加贷不加存两种方式,其他国家加息也并不是都出现资金抽离股市的情况,因此,央行应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股民形成宏观调控对股市预期的正确认识,以减少他们的盲目性。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听到这方面的声音,更没有有权威的声音。
声明:此稿为网友投稿,其观点只代表其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搜狐网观点,如须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须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发邮件至e-finance@sohu-inc.com,或致电010-65102160-6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