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强强共存的逻辑从顺序上说,共存才能共强,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问题在于共强之后,是否还能共存。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强盛的时候,东亚秩序井然;而在中日两国共弱或日强中弱的时候,维系两国关系稳定的链条往往就会被打破,东亚则陷入混乱与无序,两国甚至无法维系共存的状态。目前的东亚面临前所未有的格局,强大的日本和强大的中国,这无疑对两国政治家都构成了重大的考验。那么,历史的逻辑是否会被改写——中日共强成为两国共存的基础。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步地强盛起来。19世纪末,日本走上对外扩张之路,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逐渐确立了其在东亚政治版图中的翘楚地位,进而甚至想把积弱有年的中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蚕食到鲸吞,并最终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影响至今的深创巨痛。二战的结束开启了中日两国同时振兴国家的历程。1970年代,美国就已经意识到日本的威胁,1980年代的美国媒体甚至夸张的惊呼:日本正在“买”下美国。
日本的飞速发展给了刚告别文革的中国一个启示。1978年邓小平访日时说,“我知道了什么是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了改革与发展之路。这一转型,让中国向强国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20年后的有一天,中日两国突然发现他们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如何与另一个强国在东亚共存。21世纪初,有西方学者问日本学者,是否可以接受中国成为东亚主导力量?日本学者的回答颇耐人寻味——“经济上或许可以,政治上绝对不行”。这种微妙的感觉是否出于一种均势共存的心理?也就是说,在日本没有恢复“正常”国家地位之前,很难接受中国是政治大国的事实。如果是这样,从逻辑上讲,共强于是又成为中日良性互动的基础。
鉴于中国跻身强国行列只是时间问题,日本也相应加快了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的进程。这从近些年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努力就可见一斑。日本客观上是在营造强强共存的状态。强强共存,或许是东亚秩序最合理的选择。因为以今天国际格局,中日并非世界仅有的强国,强强共存必然是多极条件下的共存,以中国或日本为中心形成势力范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国际合力的作用下,中日惟有共存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缘优势,为两国创造最佳的生存环境。
“大块头”与“小块头”毛泽东曾通俗形象地说过,中国“块头”太大,使得想吞下或帮助中国的人望而却步。日本是“小块头”国家,却曾梦想用武力征服中国。历史上一度出现了“小块头”日本试图吞下“大块头”中国的“奇观”。之所以称之为“奇观”,是因为日本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与中国有很大的距离。当时,日本显然认为吞下大而弱的中国并不太难。今天,当日本甚至可以“买”下美国时,它是否也想过“买”下中国?其实,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也是荒唐的。二战后,科技革命使得商业社会高度发达,彻底结束了靠武力占领市场和资源的历史。日本成为经济大国,靠的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工业,靠的是仅次于美国的产业科技研发和对外援助。对比冷战时期,美苏争夺就主要体现在对世界主导权的争夺,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抗,或称“体制之争”。
未来的竞争将是看谁能掌握领先世界的科技优势,以及支撑这种优势的经济实力。因此,对势力范围和资源的争夺将不再是国与国间竞争的主要目标。对中日两国而言,今天的中国不仅仍然具备“大”的条件,而且正在将之变为现实。同样,掌握领先世界的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的日本,是众所公认拥有成为经济军事大国条件的发达国家。中日两国已经不可能出现一弱一强的格局。一方对另一方取得战略优势可能性也降到最低。
1990年代,日本最先预感到中国发展势头,与美国在“接触”与“遏制”之间犹豫不同。日本最早提出将中国纳入到国际体系之中,以此来约束中国的行为方式,使中国成为遵守国际规则和规范的国家。修订日美安全条约时,日本曾担心会刺激中国,在内容上尽量避免引起中国反感的用词。而进入21世纪,中国积极主动参与世界和地区事务,在多边机构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引人注目,日本的不安和警觉也与日俱增。日本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中国取得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已经不是可能而是事实。这让日本不仅难于接受而且难于消化。为此,日本一方面加快了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的步伐。另一方面,选择全力支持美国对世界新秩序的主导地位,防范中国。日本是借助美国的“大块头”,抗衡中国的“大块头”。
中日共存的美国因素与上世纪1990年代日美修改同盟条约时,日本提出避免对中国使用“刺激性的语言”不同。日本现在并不讳言,中国是日美军事条约存在的因素。日美军事同盟条约已由过去限制日本发展军备,转变为抑制中国的军事同盟。日本对中国的提防是全方位的。但更重要的,日美军事同盟是日本取得与中国平起平坐地位的主要平台。
日本首先实现从被保护国向平等的军事同盟者转变,争取独立军事盟友地位。在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中,获得相应的军事和政治地位。同时借助日美联盟的力量,实现对中国的政治军事优势。可见,日本现政府强化日美同盟是战略选择,并非权宜之计。只要日本认为与中国存在着距离,日本就不会放弃这样的选择。其次,日本支持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比如通过向伊拉克派兵等举动,既表明日本对美国的无保留支持;也说明日本不希望美国被削弱。尤其美国在东亚的政治军事存在,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以此为出发点,日本不仅不反对美国对台湾的军事介入,而且把这一点视为美国显示其在东亚稳定中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承诺。
那么,在日美军事同盟这样的定位下,中日强强共存是否还能成立?问题的关键是,中日共同利益是否足够大到彼此容忍自己与一个强大的国家为邻。显然目前不存在这样的共同战略利益。日本战略家认为,中国未来发展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统一问题、政治体制问题、人口老年化问题,以及日益外向性的中国外交政策的动机等等仍不清晰。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都可能改变东亚甚至世界的力量对比。换言之,在日本人尚未琢磨透中国的意图之前,不仅不会削弱日美同盟,还可能以此为核心在东亚构筑起类似19世纪欧洲的所谓“列强同盟”,或者加入到与中国展开激烈军备竞赛行列,阻止中国成为东亚的惟一“强国”,要么最终实现中日均势共存,要么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拖垮中国。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没有像中国这样,还在“襁褓”中,就已经被层层设防了。日本是这些列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由于中日两国都不希望对方成为军事政治大国,却又都无法阻止对方。现在的中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中国人都清楚,自己要什么。日本人也知道中国人应该有什么。同属一个文化圈,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历史和现状有着比西方人更为透彻理解。中日惟有合作共存,方能使彼此生存的更好。当然,日本必须对自己的侵略历史有一个深刻的反省,这才有助于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