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搜狐财经讯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改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将于2004年10月30-31日,在海口联合召开“政府转型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际论坛” 搜狐财经将全程直播本次活动。
迟福林:各位嘉宾,早上好!
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转型与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今天在这里正式召开了!我代表主办方向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向来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向来自12个国家和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的官员、专家和学者以及新闻单位的记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这次国际论坛正值中改院建院13周年院庆之际。13年来,我院召开了以改革为主题的各种论坛已有115次;其中,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召开了49次,这次是第50次,也是有关政府改革的第三次国际论坛。1997年1月。我院召开了关于政府改革的第一次国际论坛,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作用;去年11月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主题召开政府改革的第二次国际论坛;今天,我们仍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主题召开这第三次政府改革的国际论坛,重点讨论政府转型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当前,深入研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对中国的改革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如何落实和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实践证明,政府转型最重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2、前不久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要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政府的执政能力。现实的情况说明,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现政府转型,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3、本次宏观调控反映出的经济结构问题、体制性问题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实质是改革的问题,政府改革滞后是深层次的原因。以政府转型为重点,深化各项改革,可以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4、当前,中国的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明年十一·五时期乃至以后更长的时期,我国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我们认为,政府改革是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在这些特定的背景下,我们再次深入讨论政府转型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我相信,开好本次国际论坛将对中国的改革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在去年的SARS危机中,中改院率先提出了“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这不仅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也开始成为许多政府官员的共识。有些地方政府已经正式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此,我简要地提出三个观点,和大家一起讨论。
1、要全面理解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不应当,也不要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过去的25年,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强化政府的社会性公共服务有着特殊的背景。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始终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在经济转轨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实现政府转型,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十分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
2、当前,我国已进入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的新阶段。应当说,在过去的25年中,我国在基础性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具体表现为市场微观主体基本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转型不仅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而且也涉及到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3、借鉴国际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例如,从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扩大各级财政在社会公益性支出方面的比例;研究如何进一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研究如何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沿海发达地区要研究并解决如何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研究如何使政府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转变,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国的各项改革。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它对中国各方面的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我们重振改革热情,需要我们把改革放在更突出、更重要的地位,也需要我们在改革的多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
本次论坛将在两天的时间内,采用专家圆桌会议和全体大会的形式讨论相关议题。本次论坛还邀请了海南省的部分官员列席全体大会。
本次论坛共分8个单元,包括4次专家圆桌会议和4次全体大会。在这几个单元中,我们将分别讨论政府转型与市场化改革、政府转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与政府转型的国际比较等议题。希望在宽松的学术讨论氛围中,各位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坦诚地交换观点和意见。我相信,在与会中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国际论坛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单元的讨论。首先,请厉有为先生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