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针对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小石事件”,11月20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在出席“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在完善证券发行和上市核准机制方面,证监会完善了发审委制度,从过去的封闭和不透明发展到现在的开放透明。现在负责审核企业上市资质的发审委委员名单都是公开的,每个企业都知道具体负责审核的委员名字,因此不再存在买卖发审委委员名单的可能。
应该说屠光绍的讲话是符合今年以来的客观事实的。但尽管如此,在当前全国的投资者与许多的市场人士对“王小石事件”展开广泛的思考的时候,甚至对证监会的工作提出尖锐批评的时候,作为证监会副主席的屠光绍作出上述这段讲话来,显然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以至于在许多的投资者听来,屠光绍的讲话“很不中听”。
说屠光绍的讲话是粉饰太平也好,说是为证监会开脱罪责也罢,反正在屠光绍的讲话里,人们读到的意思就是,王小石事件已是过去的事情了。特别是现在的发审委名单公开了,不再存在买卖发审委委员名单的可能,因而,王小石事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今也已经不再存在了。
“王小石事件”是否真的就只是“过去时”呢?相信作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的屠光绍是乌龟吃莹火虫心里明亮。笔者也相信当前市场对“王小石事件”进行思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屠光绍也很明白。而屠光绍之所以作出这番讲话来,实在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买卖名单现象已不存在”又能说明什么?能说“王小石事件”已经过去了吗?显然不能。“王小石事件”显然还没有查出一个最后的结果来。而且,我们应该看到“王小石事件”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在“王小石事件”中还牵扯到其他许多的人与事,难道这其他有牵连的人就可以任其逍遥法外,这其他的事就可以不予追求了吗?再进一步讲,尽管“王小石事件”是在2003年12月份之前发生的,难道作为证监会来说,就可以因此而脱离干系,就可以不为此而承担相应的责任了吗?笔者以为,只要王小石事件没有水落石出,只要相关的人与事没有得到应有的查处,只要证监会没有因此而承担责任,那么,这王小石事件就没有完。
“买卖名单现象已不存在”能说明什么?它同样不能说明现在的发行制度就不存在问题了。因为一个非常清楚的事实是,就是在现行发审会制度的审核下过会上市的公司,它们中间仍然不乏各种问题的存在并因此而受到投资者的质疑。而且另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发行人的各种“公关费用”开支仍然有增无减,从几年前的三、五百万增长到了时下了上千万元,这笔巨额的“公关费用”被公关到哪里去了?难道这中间就不存在权力寻租问题了吗?并且,据相关的媒体报道,在去年12月新一届的发审委名单公布后,今年以来,有关发审委委员所在的中介机构的相关业务亦大幅上升,这不也是一种变象的权力寻租么?此外,我们看到,在屠光绍上述讲话表述的同时,屠光绍在发行制度改革方面还特意提到保荐人制度的推出问题。实际上这保荐人制度同样也是问题重重的,难道说,“江苏琼花(002002)(相关,行情,个股论坛)事件”扇的证监会这一记耳光,作为证监会副主席的屠光绍还觉得不够吗?这其中的问题,是否存在钱权关易,到现在为止中国证监会还没有向广大的投资者作出一个交代呢!
“买卖名单现象已不存在”能说明什么?它能说明发审委的工作透明了吗?同样不能。不错,较之于以前发审委名单的保密来说,如今将发审委的名单公开的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透明的原则。但这种透明同样是非常有限度的。因为各个委员的具体投票情况依然是对社会保密的,投资者依然不清楚一家公司在过会时到底有哪些委员投了通过票,哪些委员投了反对票,而且就连一家公司能够过会,其原因是什么,不能过会,其原因又是什么,这些最起码的信息资料,投资者都无从知晓,这又如何能说是透明了呢?因此,目前的所谓透明,只是一种表面上的透明而已,其一些根本性的东西还是封闭着的。而这也正是权力寻租的温床所在。
“买卖名单现象已不存在”能说明什么?它只能说明在发审委委员名单公开的情况下,作为谋求股票发行上市的企业来说,在表面上不用再花这二三十万的资金来买名单了(实际中还花不花费这笔钱想必只有天知地知双方当事人及中介人知晓),而至于其他的问题,怕是很难说明什么了,一切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