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里,基金的总规模达到3300亿份,比2003年翻了一番,有多只开放式基金的首发规模超过100亿,ETF和LOF等创新品种也正式登场,这些成绩足以让管理层和基金公司感到骄傲。不过,在基金超常规发展的同时,基金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地暴露,而且有些已经成为基金业长远发展的障碍,不能不引起警惕。
虽然基金经理们口头上都推崇价值投资理念,但过于强调财务数据等“硬指标”、忽略了公司治理等“软指标”的行为最终会导致投资决策的错误,有时这种错误造成的伤害是致命性的,“伊利事件”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让人忧心的是,犯这种错误的基金并非少数,像伊利股份<行情资讯 论坛 点评>出事前的前10大流通股东中有9个都是基金,正是由于它们的投资理念严重趋同,结果是一错都错。
靠天吃饭也是基金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多数基金的发行规模与行情紧密相关,行情火爆时,首发规模可以过百亿;行情低迷时,首发规模一落千丈,低到不足6个亿的也有。另外,基金持续营销能力严重不足。不少基金在成立时拼命拉关系、派任务,提高首发规模,基金成立之后却几乎没有任何持续营销措施,一旦遭遇规模较大的赎回,基金份额就急速下降,对于以靠提取管理费为生的基金来说可能生存都成问题。
此外,一些基金在日常运作中还存在的利益输送等违规操作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证监会的重视,并进行了全面调查,但是调查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基金业之所以存在不思进取、利益输送等行为,与目前基金管理费的提取方式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管理费普遍是按基金规模而不是按经营业绩来提取,所以很难调动起基金经理的投资热情,也为基金违规进行利益输送提供了条件。
基金的发展壮大也带来了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负面影响。由于基金采取集中持股的操作方式,加之投资理念高度趋同,所以基金往往会集中性地买入或卖出某些大盘股,造成股指的大幅波动,这就背离了管理层发展基金稳定市场的初衷。
基金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些是个别基金自身的原因,有些是制度性的原因,某些问题已经威胁到了基金业生存的基础。在2005年里,管理层很可能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一些规章制度,甚至修订一些根本性的制度,从而将基金业引向规范。
虽然管理层一直对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呵护有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基金业就可以高枕无忧。相反,目前基金业的处境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内忧方面,基金产品同质化、经营粗放化现象严重,产品创新设计等能力严重不足,“靠天吃饭”情况非常普遍;外患方面,一方面要受到数量庞大的地下私募基金的冲击,另一方面,市场准入条件日渐宽松,有关方面已经开始对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公开征求意见,以银行体系庞大的经营网点以及多年从事金融业务的市场感觉,从基金手中“分一杯羹”并非难事。
可以想象,在新的一年里,如果一些基金继续躺在政策的呵护环境下睡大觉,不彻底转变自己的经营思路,不多设计一些差异化、有真正市场需求的产品,被业内淘汰将在所难免。那些产品创新能力很强、一直规范健康经营的基金将受到投资者的日益青睐,规模也将越来越大。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