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1月11日的两则新闻,给我带来了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一则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网易创始人丁磊个人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人民币1000万元,帮助海啸受灾地区重建家园,这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另一则来自《文汇报》,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家境困窘的女大学生,整个2004年,她的伙食费才花了8.35元。原来,她基本上是靠到食堂捡吃剩饭剩菜度日。
在我心目中,丁磊先生与那位女大学生,是同样令我尊敬的有尊严的人。一边是年轻有为,不乏爱心,一边是贫穷而不沉沦,自强而不卑污。然而在另一方面,他们的现实境遇差异又是如此之大。最直接的,他们现在背负着截然相反的身份标签。尽管他们虽然同样的肤色,同样的语言,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尽管他们的心理与行为方向可以实现最直接的对接,但是,对具体的这一次,他们出现了“错位”,甚至反差。
我这样说,并非指丁磊先生的1000万没有用来捐赠国内的困难群体。但是,面对同一天报纸上出现的这两条新闻,我一直在想,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中,在各种各样的事务中,难道就真的不存在如此“厚彼薄己”的错位吗?
想起几十年前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了。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不是一捆捆的柴,而是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的一圈圈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王小波解释道,就是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就从来没人关心。
社会在前进,在变化。传统“差序格局”下的那种一部分人先实现权利,再带动、影响其他人逐步实现权利,被逐渐打破,我们社会越来越追求公民同时平等实现自身权利了。现在,世界是个地球村,印度洋海啸引起国人关注,人们纷纷援手,已经说明,人们对传统的显形的“距离”与“直接关系”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差序格局”在发生变化,这是进步。
但是,传统的“差序格局”的变化,会不会成为一种“异化”呢?1000万的海外捐赠款与8.35元的一年伙食费,这难道仅仅就是一种偶然巧合的错位吗?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中,存在太多太多诸如此类的“错位”与“偏差”,而且未能得到其它机制的有效调节,那样,恐怕就会出现太多需要温暖的心灵仍然在遭遇冷漠。
当前,在人们心灵中,对与自己“关系远近”的认知是科学合理的吗?我们是否形成了一种属于我们社会条件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与伦理观?如果不是的话,由此形成的必然将是另外一种更加令人遗憾的“差序格局”。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