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经过12天艰难谈判,2005年煤炭产运需衔接会终于尘埃落定。与以往一年一度的会议相比,这次会议更受关注,看点更多。看点之一是延续了40年的煤炭订货会这次改成了“产运需衔接会”,大家希望看到“换汤”也能够“换药”,期望煤、电、运三大领域的市场化进程能更进一步;看点之二是会前确定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能否使“煤电顶牛”变为“煤电共荣”,化干戈为玉帛。
凭心而论,此次会议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来看,不但近忧未解,而且远虑又起。首先,衔接效果不明显,“煤荒”、“电荒”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缓解。统计显示,2005年国家重点订货需求量为5.2亿吨,如按80%的订货量即4.16亿吨,减去上年订货基数2.88亿吨,则订货需净增约1.3亿吨,而真正具有执行效力的重点电煤合同总共才签订了1.4亿吨,占重点电煤合同总量的35%,“拉闸限电”还将是企业和家庭面对的家常便饭。从长远看,“十一五”末我国火电装机将达到4.773至5.033亿千瓦,电煤需求将由2003年的8.3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13.5亿吨。如果不对目前电煤价格、供应体制做大手术,将后患无穷。其次是计划色彩浓于市场色彩。煤炭价格放开后,电煤市场一直存在着市场电煤合同和国家重点电煤合同两种形式,合同还是分为白合同(计划外合同)和绿合同(计划内合同),而这次会议中签定的合同很多是迫于主管部门的面子和铁路运输的考虑而签定的,合同执行效力差,离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为主,政府调节”的机制还有很大距离。同时,定货会、衔接会这种方式,使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形成两大对立的集团,在双方的博弈中,很容易形成利益的同盟和更加严重的垄断,干扰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转。三是按倒葫芦起来瓢,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1997年以来,因煤价走低,煤炭行业曾陷入全行业亏损,而煤价走高后电力企业又亮出亏损红灯。事实上,2004年以来因煤价上涨,电力行业利润增幅从年初开始逐季回落,1-11月份电力行业实现利润665.9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了0.83个百分点,其中,火电行业首次出现负增长,1-11月份火电行业实现利润397.6亿元,同比下降1.18%。所谓手心手背都是肉,政策调控面临两难抉择。
煤电顶牛其实是“计划”与“市场”的冲突,煤电矛盾归根结底是体制和机制问题。近两年电力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已经走向市场的煤炭行业与仍未放开的电力行业不配套的矛盾,也就是所谓“计划电”与“市场煤”的矛盾。在电力供应相对宽松的年代,市场煤和计划电还可以相安无事,而当市场煤价上升后,计划煤对煤炭企业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因此,电力企业缺的是“计划煤”,不是“市场煤”。煤炭的紧张又是煤炭企业的中央直属和地方所属的矛盾的集中反映,在煤炭行业全面亏损时,为保中央直属大煤炭企业的利益,一些地方小煤炭被关闭,造成了供求总量的失衡。煤电之争同时也是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利益之争。2003年,全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率是46.8%,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53%;2004年山西省重点煤矿职工人均年收入不会超过1.8万元,而同年电力职工的人均收入却超过了3万元,同是具有资源垄断的行业,在利益分享上严重不平衡,一个要维持现有的利益格局,一个要改变多年来的不利地位。
煤电之争之所以久而难破,是因为两者的利益还能维持平衡,煤炭在不断地涨,而且预计今后一两年还得涨,只是涨幅在缩小,电力企业也有根据煤炭行情调整价格的尚方宝剑,因此这两个行业的业绩还有增长的空间,短期内将相安无事。但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成本消化压力将陡然增大,进而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因此,现行电煤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绿色GDP、循环经济、节能产业也将越来越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作者分别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