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今年已经达到19%,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一定意义上进入大众化时代。但这个“世界第一”背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已经凸显。今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20.71%(《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14日)
毛入学率世界第一留遗憾,求学容易就业难。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全国迎来了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但由于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突出。338万毕业生如何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在哪?既有用人制度上的冲突,也有思想观念上的冲突。据报道,尽管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大,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依然停留在扩招前的状态,再加上高校在扩招之后的应对措施及相关配套改革不到位,大学生还是很难找到中意的工作,与之相随的则是用人单位不理性的人才高消费。
只有成熟、理性的择业观才有助于顺利就业,一厢情愿的高渴求则于事无补。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尽管面临着就业困难,大学生们的精英意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这就需要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能抱着昨天的观念面对明天的就业,要剔除攀比心理、盲目求高心理和依赖心理等“落后的择业观念”。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往高处走”,也是人之常情,并非一无是处,实际上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落后的择业观”在作祟。严酷的现实是,在一些落后边远地区,旧的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依然越大,对人才的重视和关怀程度往往较低,相应的保障机制也不规范完备。恐怕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而不要总是一味苛求学生就业观的是非对错。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虽然已演变为不折不扣的市场行为,但政府在其间的组织作用也不可或缺、有利于化解学生的就业难。为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社会应当创造有利于就业的有效途径。除了一些传统的举行大型招聘会的方式外,也应及时转变观念,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创造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有关教育界人士提出,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政府网站应当利用政府的权威性,在网络上发布企业人才需求的可靠信息,并向企业提供毕业生的真实信息,在大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人才信息桥梁。政府部门应当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取缔人才招聘中的黑中介,对坑蒙拐骗的犯罪行为实行有效的打击,以保护毕业生的合法利益。政府在公务员招聘中应当更多地吸收大学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同时,政府也应采取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
针对就业难问题,学校应提出具体解决办法。譬如为毕业生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及时掌握毕业生心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广泛搜集用人信息,给毕业生广辟就业渠道。另外,更应考虑到计划分配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差别,将人才结构与需求结合起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相应适当减少就业冷的相关专业,更注重技能的训练。而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实施宏观调控、严加监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到停止招生。而一些用人单位的“吹毛求疵”行为,也应有所改变,毕竟,用人单位是“用人”而非“骄人”,是用人做工作的不是拿人来当摆设的。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化的教育,这就迫切需要及时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值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之际,应鼓励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也需要社会为之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有望开创新的就业格局。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