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5年1月18日,由《财经》杂志主办的“《财经》年会: 世界·中国2005-预测与战略”在京隆重召开。年会邀请全球财经名人及政界要员共同对2005年国际政治、经济、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并聚焦金融与资本市场、能源与资源、通讯与信息产业及消费市场的全球战略。搜狐财经对此次年会进行了全程直播。下面是经济学教授吴敬琏的发言。
诸位早上好!一年一度我们又在这里来总结我们过去一年,来展望我们新的一年。应该说刚刚过去这一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一年。这一年可以用八个词来形容,有惊无险、富有成效。我以前说过,2004年是一个有小惊无大险的一年,为什么说是有小惊无大险呢?是因为从2003年开始,经济过出现了经济过热,这种趋势一直到2004年还是在继续发展。来势可谓“凶凶”。但是在2004年的第一季度,中国政府作出了决策,要进行宏观调控以后,在中国政府的方针的领导之下,举国上下一致努力,到了第四季度,经济明显的降温,所以没有出现2004年第一季度的时候,大家所担心的因为决策延误或者是方法不当造成的硬着陆,还是保持了比较平稳、高速度的增长。当然,对于2004年是不是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这是有不同意见的,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有一些经济学家和经济人士认为在2004年第四季度就实现了软着陆,可以改变紧缩性的宏观经济调控,可以放松紧缩性的宏观经济调控。
但更多的人,包括我本人属于第二种意见,就是软着陆并没有实现,特别是经济过热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不好、资源配制效率很低,无效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中方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样一些深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但有一点在国内没有什么争论,经济平稳的降温,而且实现比较快的增长,没有出现严重的经济的硬着陆问题。我刚才说的八个字,是没有遇到大的风险,有小的问题之外,又说了另外四个字“富有成效”,我们还不能轻言实现软着陆,为什么说富有成效呢?我的认识是这样的,所谓富有成效,从前层次来看,从第一季度看是来势凶凶,但我们经过一番努力能够比较平稳的降温,这是成效,但这不是主要的成效。主要的成效是经过这一年的曲折,我们达到了一些很可贵的认识,去年12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个经济工作会议的报道里面,提到了在六个方面加深认识,刚才提到六个方面,有三个方面认识的提高,我认为这是去年我们经过这番曲折,取得最大的成果,有些问题没有经过反复、曲折是认识不到,特别是在顺利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以为事事都是处理的很好,有了曲折、反复的经验,在有些重大的问题上,我们认识提高了至少是多数人的认识提高了,这是非常宝贵的。这是最重要的。在04年取得的成效,有这么三个方面的认识提高是最重要的。
一、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中国因为长时期有一两百年的薄弱,怎么振兴我们的经济,全国人民有强烈的愿望。要振兴国家,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经济,所以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是对的,但常常引起一个片面的认识,就认为不管用什么办法,用什么样的代价,只要使我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就是一切。所以就忽视了各个方面协调的发展。从地区之间、人群之间,之至于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协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受到了忽视,这样的忽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常常人们不那么自觉,但我们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因为只片面看到经济增长速度造成的危害,在“十五”期间(03—04)出现了经济过热和资源浪费、非协调发展给我们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消极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经过这个曲折,对要协调发展这一点的认识大大的提高了。
二、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波动的认识提高了。
在04年的第四季度就开始了一个很热烈的争论,也就是所谓“热”还是“不热”的争论。但为什么对于宏观经济形势不能够得到很清醒的认识,及时的采取措施,一直到了04年的第一季度末期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呢?这就是对于一个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防止大幅度的波动,这一点的自觉性应该说现在回想起来是不够的。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追求高素质,造成高指标、高浪费等等,我们经过58年(大跃进)以后,大量的经济损失甚至人的生命损失以后,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市场经济初步建立起来之后,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认为市场可以自动的保持经济的稳定,使我们对于问题的敏锐性、自觉性削弱了。在03年第三季度甚至在04年第一季度,经常在电视上有这样的节目,“投资是否过热?”常常出现这样的讨论会,没有问题,因为过去都是计划经济,政府投资,容易造成大起大落,但现在反正都是企业自己投资,就没有问题了,不会出现过热的问题。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企业投资也是可以在扩展性的货币政策之下,有大量流动支撑性强调之下,企业投资也可以是总量过热的。
要非常小心、谨慎运用政府宏观经济杠杆,保持经济不至于大起大落,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需要十分注意,而且我们有关的宏观当局要学习怎么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问题。这个艺术是需要学习的。这是第二个认识提高。
三、加深了对我国国情和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是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提出来了,十六大又重申了一次,我们国家很需要加快实现我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是用什么办法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我们建国以来有丰富的认知,痛苦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在开始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里,不能说意图、出发点都是错的,但是这个大起大落的造成这么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建国以后走了一条旧式的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苏联斯大林在20、30年代提出的道路。所以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一直在力图走出一个新的路来。到了十五届五中全会,特别是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但什么是新兴工业化道路?这个问题并没有很清楚的、科学的界定。以至于在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时不自觉的回到老路上来。特别是在2000年国民经济出现重大专机之后,出现了非常好的经济形势,加上我们20年的改革,又把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以后,这时候人们就容易头脑发热,认为一切腾飞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于是我们就可以不去研究怎么来实现工业化,而认为我们现在已经是一马平川,可以放开缰绳的往前冲。
21世纪这几年就可以看到,温度就越来越热,现在回想起来这几年从2000年以后,加快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但这个道路里面有多少是新的?有多少还是旧的呢?第一认识不是非常清楚,第二,经济工作中间有一些制度的安排,还是适合一个旧的工业化道路的,比如说大家现在都讲的很多,我们对各级官员考核的制度,把产值的增长放在考核指标的第一位,比如我们以增值税,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成为主要的收入制度的这么一套财政收入制度,它都是适合于走老的道路,也就是重产值,不重效率。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经济参数,在计划经济下留下来的价值要素价值向下扭曲,这个经济基本的经济参数设置是适合旧的工业化道路的,我们我不想在这个会议上做很多学术性的讨论,北大的林逸夫教授等写了很多的文章,价格参数扭曲主要是要素价格扭曲,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贷款的价格(汇率)、外汇的价格,都是向下扭曲的,这种扭曲是服从一个旧的工业化道路的,但我们说要走一个新兴工业化道路,但参数的扭曲问题并没有解决。所刚才讲到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就促使人们奔向一个旧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用大量的投资来支撑高速度的增长,支撑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违背了经济上的“比较优势”的原理。
但经过03、04年的曲折、波动,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促使我们考虑,怎么来坚持新兴的工业化道路,用什么手段促成我们走这么一条道路?这样一些认识上的提高是无价之宝,当然仅仅停留在认识上的提高是不够的,这些认识上的提高要有具体的措施,使它落到实处,变成经济和社会的实践。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开始走出不足。 刚才我提到的去年12月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于05年的经济工作和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做了配套的工作,做了全年的部署,从这个部署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领导在04年经验基础上,对05年的前景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根据刚才讲到的认识,对05年的工作也做了一个总体的、全面的安排。我认为提出的任务和工作安排是恰当的,如果我们能够按照04年经验总结基础上达成的认识,实现工作会议所提出来的任务,那么我们05年的经济发展比04年会有一个提高,取得更大的成就。我这里面仅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项主要任务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三点,我讲一下我的想法:
(一)、中国领导明确了对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05年所需要在宏观经济问题上把握的要点作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对的。按照报告上说的就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刚才我提到03年第三季度和04年第一季度,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有不同的认识,当时热点就是“宏观经济是热了,还是没有?”,到04年第四季度又出现新的讨论,不再是“热”还是“不热”了,而是“着陆”还是“没有着陆”,或者说是“宏观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是说这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工作会议报告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05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个意思你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个层面是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随时随刻都要宏观调控的,总是要进行宏观调控的。从这个意义上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你不是采取宏观性的政策或者紧缩性的政策,或者采取中性的政策,反正都是在调控,显然这句话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这句话就不用说了。这句话的意思我理解是讲趋于紧缩,偏紧的宏观调控在05年是需要继续。应该说,宏观经济过热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在05年它还要采取一个偏紧的货币政策和偏紧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调控。用官方的语言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这在十二月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这个判断很重要:
(1)从短期的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我是同意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教授最近发表过的言论,就是说不能轻言已经实现“软着陆”,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还是经济过热它的根源性的一些因素没有解决。一旦我们加速工业化过程,冲击新的高地,不出几个月就会出现经济过热,需要停下来。什么原因?有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经济效率低。这个问题远远没有解决,而且在我们进行紧缩性宏观经济调控的时候,如果方法不是很得当,比如说过多的倚重了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不仅不会提高而且会降低,这样加深了经济不稳定的深层次的原因。不仅对宏观经济重要,对所有在中国经济中活动的人们,把它放在自己头脑里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中央提出来不但要继续加强宏观经济调控,而且说了一条就是要改善宏观经济调控,怎么改善?方向指向我认为也是非常对的,就是发挥市场配制资源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运用制度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在去年中期5月到7月之间,在我们报刊上有一个讨论,就是宏观经济调控应该主要用什么手段?看起来当时倾向在我个人看起来是有点儿问题,主流媒体上的主要的意见,占优势的意见是说,在中国的条件下运用经济手段是无效的。我认为当时主流的意见是有点儿不符合实际的。我们宣布在2000年我们初步进入市场经济,但有些主流媒体又在类说,在我们条件下进行宏观调控是无效的,主要要用行政手段。这跟中国政府正式的宣告是矛盾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又强调行政手段。现在明确要更多、更加着重运用经济手段,也就是说适合市场经济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在04年10月底冬泳利率手段就是一个真相,另外中央银行决定放款贷款利率的上限,这就是运用利率手段很好的迹象,在05年我们会用更加纯熟的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2)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变。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的发展道路。这个新兴的工业化道路,在最近的一些文件中,有另外一种描述,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的发展道路。经济增长是靠效率提高,而不是靠资本。更新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那是在20世纪后期进入21世纪,我们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是“两新”兼备,一个“新”是针对19世纪(斯大林)时代的,另一个“新”是21世纪之交。但特点都是靠效率提高的,也就是节约资源型的。当然提出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我们需要在05年把它落实,正好05年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制定十一个五年规划。就是要制定2006到2010年的规划。在制定5年规划的时候,经济学界的朋友都会参与规划的制定,在制定这个规划的时候,我们要努力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把真正的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3)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怎么改善经济结构?怎么能够提高经济增长?这也是有不同争论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了要改善经济结构,要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但怎么来改善?由谁来改善不明确。进入第十个五年计划就是从2001年开始,好象许多地方都是用政府的力量,在这里调整经济结构,认为用政府的力量就可以使得经济结构改善,就能够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因为我前面讲到的那些原因就是适合新旧的工业化体制存在,所以由政府来进行结构调整,由政府来实现结构的升级,就走到一条老的工业化道路上去,许多地方都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资金资源来支撑那些产值高、收入高的产业,当地没有这样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大量投入资源来支撑这些产业的发展,结果很快就出现了过热。按照我们的情况,怎么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呢?怎么才能够改善资源在产业间的配制呢?怎么能够初稿资源配制的效率呢?应该说我凭我们建国以来的经验,出路是一条,就是靠市场。这就是为什么在92年明确我们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因为只有使得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基础性的作用,才能够保证资源配制效率是高的,由行政力量配制资源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很不完善,所以我们需要推进改革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认为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要着力推进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不但提出这样一个基本的方向,基本的着力点,而且做了具体的规定。在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改革非常有必要。在前一段时候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改革的方向,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在干部中也有某种程度的思想不明确,甚至说的兼容一点儿“发生了偏离中国政府确定路线的动摇”。从工作会议报道来看,这些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就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十五届代表大会之后提出新的问题就是“国有经济布局要进行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这在小企业方面,97年进行的比较快,但在大企业方面进行的不够快,特别是在最近一两年对于大企业是不是需要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有一些经济学界的人士提出了质疑,国务院和中央强调了、重申了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有人把这两个事情混淆了,一个事情就是对于违法行为的坚决打击,另外一个事情是积极鼓励支持非共经济的发展。此外经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金融体制的改革,应该说我们整个经济体系中可能是最薄弱的环节,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潜藏风险的环节,就是金融。这是全国人民朝野上下都期盼的,最重要的工作开展就是“改革”。报纸上有民意调查,希望今年是什么年头?最高比例就是希望中国今年是改革年。希望大家共同把这个事情做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