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新京报》1月23日报道,根据教育部今年的招生计划,全国硕士生招生计划为31.6万人,比去年增长15%.而报考人数也首次突破百万,达117.2万人。这些数字令人感慨万千,它们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尖部分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也让人对这个巨大的“蓄水池”感到有些担忧。
我的杞忧之一,就是当下研究生的研究能力问题。
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称,研究生规模快速扩充,而导师队伍建设滞后。此话不虚,导师们少则一年带两三个,多则十个八个,三年下来就是本科生一个小班的规模,何况有的导师还要带博士生,那就更加“蔚为壮观”了。这大概是将高校扩招当产业来做之故。开个玩笑说,有的导师真的是“头顶、肩扛、怀抱、背驮”。据笔者所知,导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良心活,认真的就累得够戗,马虎的就草草对付,因此研究生“放羊”就在所难免了。
校方的松懈(或可称鼓励、纵容)、导师的放任和课程的老旧等因素造成了如下现实:硕士研究生不做学问,只图文凭、学历者绝非个别;如果是应用型专业,则可能更加普遍。笔者每年参加三四所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一看选题、注释、参考文献,就知道含水量高的远多于含金量足的。反正很少有人不通过。
上课情况也堪忧。逃课者比例甚高;应用类专业的理论课少有人光顾,关注的还可能是伪问题,而不是真问题;不少人对常识性问题茫然不知,更不用说学科前沿。北京不少高校离国家图书馆近在咫尺,但恐怕真有研究生在毕业前没进过它的大门,更何谈阅读外文著作了。
教育部规定,本科生必须通过四级外语考试,其基本要求之一是能阅读专业文献,进而用所学外国语从事专业研究;最近几年又在推进双语教学。而在部分专业的涉外课程中,研究生做作业和写论文几乎不用外语。事实上,研究生学了十多年外语,许多人还是不能应用,这恐怕已经不是可惜的问题了。
以上讲的在校脱产研究生的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
在职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的学习兴趣普遍缺失,代表其“研究能力”的“论文”更是惨不忍睹。笔者有过一次给在职研究生上课的经历,感觉很不是滋味,后来问复旦大学某知名教授,他的回答是“精神折磨”:你准备了半天,听的人麻木不仁。说白了,人家对上课心思全无,就等着早拿证书。“真的假文凭”源源流入官场和商场,而越是名校,需求量越大。
日前又听到教育部的一则信息:美国10个硕士培养一个博士,中国4.2个硕士就培养一个博士,造成博士生的规模大,质量、资金没有保障,因此决定扩招硕士生,控招博士生。这样看来,盲目扩招、“批发”文凭还将留下更多后患。因而,笔者首先要呼吁:高校全部停招水分极大的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
□展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