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动辄夸口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根子在于畸形的政绩观,而助推这种政绩观变成实际行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既无知又无责
“目前,全国竟然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知道,就连首都北京日前出台规划时,也只是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城市’,而达不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这是建设部部长汪光焘1月31日在一次会议上严厉斥责一些地方脱离实际搞“形象工程”时讲的一段话。
不问条件是否具备,就想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先当然是好大喜功的表露。要是真的制订出这样的“规划”并且上马实施,其结果必定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财力不达就大量拖欠工程款,理当斥责。针对这类问题,建设部官员还透露说,中纪委已将规划部门纳入今年反腐的重点行业。如若这样,制止一些地方愚蠢行为的力度就更大了。
不过,要是说183个城市都在顶风腐败,都在想着法子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倒也未必。开口就要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胆大如此,应当还有一些原因。
比如,对什么样的都市称得上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缺少必要的了解,也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这样的都市要有怎样的人口结构,要具备什么样的功能,要在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达到怎样的水平,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既然大家都不知道,也没有什么标准,就正好信口开河。如同前人所说,“鬼”是最好画的,因为谁都没见过;猫、狗就难画了,因为大家都熟悉。
又如,对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存在着不小的误解,以为一个都市要沾上“现代化”和“国际性”,必定是大型、特大型的,必定是一、二、三产齐全、能创造巨额GDP的,必定要有巨大广场、高大楼宇的,其实不然。有很多国际知名的都市,规模并不大;有些“现代化”、“国际性”的都市,甚至仅仅靠旅游、服务等经济形式立足。想当然地认为修了广场、盖了高楼就“现代化”、“国际性”了,失败就很难避免了。相反,如果一个地方真有某种独特的区位优势,能够有力、有效地吸引世界的目光,倒说不定能崛起为国际知名都市。
再如,一些地方一任一任官员的工作之间缺少连续性,发展规划没有人大赋予的法律认同,于是一任一个主意,只管自己出形象而不在意把沉重的债务包袱扔给继任者,干得再糟糕也无人问责。
概括这些原因不难看出,说大话的根子在于畸形的政绩观,而助推这种政绩观变成实际行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既无知又无责。
由此看来,目前正在进行的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保持先进性的教育,除了从思想政治的角度提高认识,也要在加强执政相关知识的修养、在创新行政等方面提出要求,不要让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决心偏离了方向。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