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政策取向偏紧 利率仍可上调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日前发布简评,对中国人民银行24日公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4年第4季度》进行了解读。在这份简评中,哈继铭博士认为2005年货币政策的取向偏紧,基准利率仍有上调的必要。
央行报告中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形势的判断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这主要体现在,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物价上涨压力仍未根本缓解、货币信贷总量和结构调控难度加大、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不够牢固等方面。对此哈继铭认为,虽然央行在其《报告》中并未采用“偏紧”的字眼,对货币政策取向的描述仍采用其惯常的“稳健”二字。但鉴于当前经济活动依然比较活跃,通胀压力挥之不去,货币政策将适度偏紧。
在利率政策方面,中金公司在简评中认为,央行在2005年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包括贯彻落实已经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存贷款利率定价能力,特别是其风险定价能力,实现贷款利率合理上浮。哈继铭认为,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中体制性问题使得短期内完全依赖银行自身难以实现此目标,央行仍有必要上调基准利率。据央行提供的4季度商业银行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仍有近50%的贷款所采用的利率与基准利率持平或者低于基准利率。4季度金融机构所发放的贷款中,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52.21%,仅比利率浮动上限完全放开之前的3季度提高了2.11个百分点。
哈继铭指出,由于我国现行银行业脱胎于传统体制下政府主导型的银行体制,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存在经营目标多元、激励约束机制缺乏、经营效益不高等问题,与真正市场化的货币金融企业相比仍相差甚远。这也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始终不畅的主要原因。要真正地实现利率市场化,发挥利率价格杠杆的作用,除了需要积极推进银行体系的改革外,还需要立法、执法方面的法制性建设。然而,这些体制建设都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哈继铭表示,即使贷款利率浮动的上限已经放开,也不能过分乐观地期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引导下自主地上调贷款利率,实现社会利率总水平的上移。因此,央行仍然有必要提高基准利率。
在一般经济中,物价指数的变化是判断利率政策的主要指标。然而,中国对生产要素的价格管制使物价指数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真实通货膨胀压力。哈继铭预计,央行在一方面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将密切关注各种物价指标、资产价格及投资反弹的情况来判断是否加息。
( 责任编辑: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