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与市场和社会自治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旨在弥补市场的缺失,旨在按照民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从而保证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基本的生存、安全、教育,使他们可以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自己的权利。
从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政府今年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与去年大体相同。不过,去年面对投资过热,宏观调控可能排在政府工作议程的首位。而随着宏观调控取得一定效果,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公平问题,似乎将是今年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较为系统地概括了这些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
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若干政策设想。
在教育方面,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
在收入差距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从扶持贫弱者与调整收入分配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比上年增加26亿元。政府也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另一方面,抓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的力度,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同时,针对煤矿频繁发生矿难的惨痛事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5年中央政府将安排30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的安全技术改造,以切实改善中国的煤炭生产安全状况。
从一定程度上说,目前财政越来越具有了公共性。这一点,在2004年就已有迹象。以教育为例,2004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各类专项资金达到100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72%。同时,中央政府也从超预算增收部分中拿出一笔资金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财政应追求政治目标而非效率目标。如果说,经济发展问题是可以由市场来解决的,一些社会问题,则应当由政府在其财政能力范围内予以解决。政府向纳税人征收税款,主要目的就是为全社会所有成员一视同仁地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品。一个文明的社会应当使每个人不至于因为天赋、出身等原因,而不能保证温饱,不能获得安全,或不能接受起码的教育。
与市场和社会自治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旨在弥补市场的缺失,旨在按照民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从而保证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基本的生存、安全、教育,使他们可以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是社会稳定的前提,而整个社会都可以从这种稳定中收益。
至少在短时段内,市场可能眷顾聪明人和条件优越者,但公共财政则应当反其道而行之,雪中送炭,扶贫济困而非锦上添花。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财政尚未臻于公共性境界。仍然以教育为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部曾在中部地区三个县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及中小学杂费等主要由农民直接负担的教育投入占到了全县教育经费的40%左右。另外40%~50%是由乡镇财政承担,而乡财政的教育拨款也来自农民交纳的税费。也就是说,由农民直接、间接负担的教育投入占到全县教育经费的80%~90%。相反,中央、省级财政的大量教育经费用于城市、用于具有一定竞争性的高等教育。这种倒挂的投入结构,是不合理的。
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方面,尽管政府直接投入基建的财政资金在政府开支中所占的比例确实仅为一位数,但财政对国有企业提供了政策性亏损补贴,并承担了大量的经营性亏损补贴,成为国家财政沉重的负担。全国政协委员陈守义透露: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去年共核销损失4000亿元!假如政府改变财政观念,将拯救国有企业的资金用于直接为国有企业职工提供补偿性质的福利保障,可能会更有效率,也更合乎公共财政的原则。
煤矿安全也是“两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此提出,争取用3年时间补齐国有煤矿500亿元的安全欠账;国家发改委则利用国债资金,对煤矿安全改造进行直接补助。然而,财政的安全投入对象,显然不包括安全条件较差的乡镇煤矿和私人煤矿。这也有违财政的公共性质。
看来,确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任重而道远。财政平等地对待每个人、每个企业,并在此基础上,为所有人提供基本的生存、安全与教育保障,化解社会隔阂与冲突,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的时候,需要打破城乡财政的二元体制,也需要打破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之间的隔阂,让农民与市民、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财政的天平上趋向平衡。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