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5年发展计划凸显科学发展观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会议14日同意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下称《报告》),批准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报告》肯定了2004年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报告》指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有所缓解,但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依然偏大,投资需求膨胀还有反弹可能;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煤电油运仍相当紧张,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水平较低;就业形势严峻,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
《报告》提出了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并指出今年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5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29255亿元,支出32255亿元,中央财政赤字控制在3000亿元,比2004年预算减少198亿元,降低赤字占国内生产增值的比重;2005年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比2004年减少300亿元,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100亿元。
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中部崛起的重点项目。
《报告》表示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的协调配合,把好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矛盾。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峰谷分时电价和差别电价政策,促进节约用电;合理安排运力,优先满足粮食、煤炭、石油、化肥重点物资的运输。
二、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免征农业税,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粮食生产县特别是财政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努力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稳定涉农价格,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三、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
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加快制定《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和《资源综合利用条例》,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秦池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政府工作报告》的基调是一致的,《报告》“体现了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思路,在措施方面也越来越具体了”。
“《报告》对宏观调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农业减税,以及关于东北、西部、中部的改革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秦池江表示,报告的制定越来越趋于细化和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认为,今年《报告》的提法和去年相比,新的特点就是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政策,也是未来经济走势的目标”。由于《报告》的基调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致,所以,关注收入分配的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问题、解决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还有低保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制定发展计划的基础,并体现在计划之中。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8%M2和M1预期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预期增长16%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进出口基本平衡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预期实际分别增长6%和5%
科教文卫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到1.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普通高校计划招生475万人,研究生37万人
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