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当公车改革正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之时,作为车改先行者的浙江省突然宣布暂停车改。关于叫停车改的原因,权威部门讳莫如深。(3月28日《南方都市报》)
这仿佛一下子释放出了许多个问号,让人们如堕云里雾中。
到底是什么阻挡了浙江公车改革的步伐?是各单位“一把手”们施加的压力?是车贴标准上的激烈争议?还是即将丧失饭碗的公车司机们的集体抵制?权威部门缄口不语,我们也无法妄加猜测。但作为一个公车货币化改革的坚定反对者,我对这次“叫停”倒有几分欣慰。
公车货币化改革的支持者用逻辑推演与统计数据证明货币化之后行政开支的确大幅度下降了、公车私用等“车轮腐败”行为减少了。但是,我好象没有看见谁面向公众做过一次有关公车货币化改革绩效的调查;也就是说,公车货币化改革的倡导者并没有从公众支持度中获得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他们当然找不到证据,因为不少地方盛行的公车货币化政策就是一场深得官心但不得民心的改革。
我们不需要复杂的数据与逻辑,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类比事例就可以证明货币化改革与公众利益诉求格格不入:某个小区的业主们为了维护小区内公共绿地,集资买了一部除草机、雇了一个园丁专司打理绿地。过了一段时间,业主们发现,除了园丁的工作效率不高之外,除草机还经常出问题,需要不断追加维修费用;更要命的是,业主们还发现,园丁经常用除草机干私活赚钱。天长日久,业主们的负担越来越重,绿地依然杂草丛生。大家正一筹莫展之时,那名园丁突然提议进行改革——改革方案是:把除草机卖掉,所得的钱作为园丁的除草补贴,以后由园丁自己购买或租用除草机来维护小区绿地。园丁论证说:如此一来,业主们将省下一大笔维修费用,而利用除草机干私活也成为合理行为,大家实现了“双赢”。
先卖后补,真的就双赢了吗?园丁确实是“赢”了,因为他既保住了工作,还获得了一笔额外收入。而业主们呢?他们失去的是一台除草机,却没有得到任何额外的收益--因为无论是维护良好的绿地还是低廉的维修费用都是他们原先就应该得到的份内之物。
公车货币化改革的结果同样如此。各级官员们既不用为过去“公车吞吃巨额财政资金”等问题负责,还可以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级别越高,这笔额外收入也越高,甚至超过工资总额。对于广大公众而言,他们最多得到的不过是原本就应该享受的行政服务而已。这样的改革无异于公众用过去额外支付的公共财政为代价、赎买被官员们克扣的公共服务--更要命的是,能否赎买成功还要看官员们拿钱之后的良心自觉。简言之,对于官员来说,公车货币化改革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失去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比如豪华汽车);对于老百姓来说,货币化改革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得到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如低廉高效的公共服务)。
得到与付出相称的服务,这是公众对改革的基本利益诉求;在不付出额外代价的同时得到额外的收益,这是既得利益者对改革的基本利益诉求。公车货币化改革显然实现了后者的要求,而去前者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货币化深得官心而不得民心就成了必然。
改革是必须有民情基础的,如果改革与公众的利益诉求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那么这样的改革势必无益于和谐社会的形成。叫停这样的改革,至少不能算是一件坏事。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