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企业总是用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价格购买海外企业”?当外界还在讨论中国的国有企业有不计成本进行海外扩张倾向的时候,最近的两起并购案例却显示出中国国有企业具有足够的谨慎小心和防范风险的意识。
这两件案例一起是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放弃收购美国能源企业尤尼科,一起是上汽集团放弃收购英国的汽车企业M G罗孚集团。这两次放弃的消息仅仅发生在上周一周之内,在中国企业抽身而去之后,后果也截然相反。
4月4日上周一,英国《金融时报》爆出“中海油内部分歧加深,收购尤尼科计划受阻”的新闻,结果第二天美国另一家能源巨头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就宣布以180亿美元收购尤尼科;当天,另有报道称“中国上汽暂缓收购罗孚汽车”,紧接着,没能与上汽达成联姻的M G罗孚在4月8日上周五宣布倒闭。
上汽与中海油的这两起海外并购计划实际上战略意义非常强烈。
作为中国制造业里的优秀企业,上汽收购M G罗孚,一是为了得到技术、获得研发技能,二是利用其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三是利用M G罗孚的营销网络开辟新市场。其中,获取技术与研发能力是中国制造业进行海外并购的主要动力之一。
而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意图至少是国家“能源安全”政策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希望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这三家大型国有油气企业进行海外扩张,以确保本国公司在海外资源中直接拥有股份。
结果,这样两起战略意义明显的收购计划几乎都是在最后的时刻及时刹车,主要的原因都是考虑到了巨大的收购风险,这样也足以证明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运用国有资金海外扩张的时候并非不计成本,相反是防范风险的意识非常强烈。
上汽与罗孚在去年9月传出扩大战略合作的意图,双方计划合作生产涉及范围非常广的汽车系列;去年10月,上汽与罗孚又拟联手收购大宇波兰工厂;到了去年11月,消息最终变成了中国上汽洽购英国罗孚汽车股权。
由于经营不善和劳动成本压力,罗孚汽车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因此,对于这样的消息,英国罗孚汽车的员工欢呼“救星来了”。但是,上汽公司以及上海市政府、国家发改委却表现出了足够的谨慎,决策过程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
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为了避免给可能破产的罗孚汽车买单,中方希望英国政府可以给予罗孚汽车一笔贷款,以保证到2007年双方合作的新车下线前,该公司不至于破产。
结果罗孚汽车争取英国政府1亿英镑软贷款的努力最终受阻,因为它无法让政府及中国方面相信自己能生存下去。一次潜在的交易就此戛然而止,罗孚汽车也干脆宣告破产。上汽尽其可能给出了合作的希望,也最终避免了风险。
中海油收购尤尼科也是一场潜在的赌博。当然,最后下赌注的不是中海油,而是雪佛龙·德士古。中海油近年来一直在寻找海外油气资源。从今年1月中海油考虑对尤尼科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到上周的最终放弃也不过3个多月时间。
根据外报,尽管这一拟议收购仍得到了中海油一些高级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但这笔交易在经济上会有风险,政治上执行起来有困难,此外,尤尼科并不一定就是个合适的收购对象。因为,由于竞争对手的进入,收购的价格也开始上浮。在目前油价高企的时候,尤尼科的价格可能被高估,一旦油价在近年内回落,收购的公司就会遭遇到极大的风险。
因此,尽管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石油安全战略意图强烈,但是公司内部还是对于风险问题展开了争论,最终的结果是选择放弃。4月5日,雪佛龙·德士古宣布,以180亿美元收购尤尼科(U n oca l)。
对于收购高价尤尼科的风险性,《亚洲华尔街日报》认为是“雪佛龙·德士古在豪赌油价将居高不下”。
大型能源企业一向保守,但是雪佛龙·德士古却在油价居高不下时动用大量现金和回购的股票收购尤尼科,正是该公司基于油价不会迅速回落这个预期进行的一场豪赌。如果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在今后几年维持高位,那么收购从战略和财务两方面都很有意义。但是如果油价下跌,雪佛龙·德士古就将面临商业信誉降低和回报率下降的风险。“如果雪佛龙·德士古错了,那么公司抚平创伤就需要数年时间”。
风险如此巨大,很高兴中海油没有进行一场豪赌。任何决策都没有绝对的成败理由,重要的是一家企业有多大能力承担失败的风险。尽管,收购尤尼科可能给中海油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一旦投资失败,则是中海油不能承受的。据笔者了解,中海油公司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决策和风险防范机制,真的希望中国的国有企业都可以科学决策,避免类似中航油的事件再次发生。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