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团结治水,并非简单地希望大家“互让互谅”,而要“城乡水务一体考虑,涉水事务一体考虑,治水管水责任一体承担”,才能克服“九龙治水”弊端和争斗围绕谁有权公布“淮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上周环保和水利部门展开了一场“口水战”:环保部门指称淮河水利委员会“无视国家法律规定,擅自发布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扰乱视听”;水利部门立即反击,也拿出法律依据称“并未越权行事”。笔者无意于评判这场“口水官司”孰是谁非,倒是透过这场治污权责之争,加快水务一体化显得更加迫切。
水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性物质,也是一种动态的、多功能的自然资源。水事纠纷不是近年来淮河流域的“特例”。古往今来,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地区之间,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争斗,从没间断过,甚至发展到武力对抗。
我国水资源管理上有“九龙治水”之说---目前水利、环保、渔业、航运、城建、农业、旅游、地矿等部门都涉水、管水。但从近年来水利、环保等部门此起彼伏的明争暗斗看,这种机制难以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而是客观上鼓励了各地区、各职能部门从局部利益、单一目标出发,对水域某种资源、某方面功能进行“割据分治”。比如,水利部门的职责是“水量”利用和管理,而环保部门则是“水质”的控制。但现实生活中,任何的水体都是“量”和“质”的有机统一---如果是黑臭不堪的污水,不但“量”大没有意义,“量”越大反而危害越大。10多年来,淮河久治难清,与“九龙治水”的体制不无关系。
克服水资源管理中“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从根本上说不靠各部门“发扬风格,互让互谅”,而是要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上下工夫。
在这方面,上海有成功的经验。2000年5月,上海市统一归并所有涉水部门的职能,成立全新的水务局,统一管理全市所有水资源,统一解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恢复等问题,取得很好的效果。2003年夏,上海水源地太浦河上游突发油污事故,直接威胁上海1000多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因为有好的机制,十几分钟内就形成了处理意见,迅速控制了局面。对此,有专家深有感触地说:这一事故的处理涉及自来水、水利局、环保、航运等多个部门,至少涉及3位分管副市长。而如果按“九龙治水”的程序,一圈汇报请示下来,至少要半个工作日。要是这样,在决策之前大面积的油污早已经蔓延到黄浦江口了。
上海成立水务局后,深圳、苏州等地也相继推行水务一体化。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通过推行城乡集中供水,保障供给,保障水质,管住了“进口”;同时,水务部门还负责污水处理,合理调整水价,加快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住了“出口”,这就从体制上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考虑,涉水事务一体考虑,治水管水责任一体承担”。
呼吁在淮河等矛盾突出的流域推广水务一体化,不是鼓励争权夺利,而是希望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中有个明确的责任主体。体制解决了,好的治水机制也就有了。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