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副题:张江集团总裁陈剑波教授阐述“新九通一平”
今天是浦东开发开放15周年。15年来浦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浦东开发开放催生了张江,张江的发展又提升了浦东的产业能级、开放层次和服务功能,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新亮点。
上月末,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这个会不定具体项目、不议具体政策、不讨论开发哪一块土地,集中于对张江下一步发展作战略性思考。
年初上海市两会上,市长韩正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在研发创新、转化辐射、孵化培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可以这么说,“第六次会议”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必然回应,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务虚会”。
今年是“聚焦张江”战略实施的第六年,经前5年持续努力,张江的“聚焦效应”从2003年起(尤其是去年)出现了“井喷”式释放。张江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引领区”,在张江开发的新历史节点上,张江人在想什么,做什么,他(她)们如何回应上海对张江的期待?阳春时节,记者再次走进张江,与园区老总陈剑波教授作了如下对话。
陈剑波:经历了前5年的聚焦,张江基本形成了首轮“物理堆积”,初步打造出上海的高科技产学研板块。产学研联动,孵化、创新、转化、辐射、产业化是这个板块的生命力所在。下一步,首先从今年起,一方面要继续致力于新的“物理堆积”,把张江业已具备的产学研板块(譬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等)加厚 、加宽、拉长。一个更紧迫的方面是,要把现有的“物理堆积”催化生成新“化学反应”,使它长出更多新的“化合物”来。
早报记者:去年10月找您访谈时,您曾提到您在思考“新九通一平”,包括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等等。现在您又提出要催化生成更多的“化合物”,意味着您试图把“新九通一平”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陈剑波:是这样的。通常,不同的化学反应需要不同的时间,这是一种“自然时间”,若加入催化剂就可大大减少反应时间,就张江园区而言,就是在一定时间段内(譬如1年或2年)生长更多创新、转化、辐射的成果,并把成果快速地产业化。
早报记者:不瞒您说,我们觉得“九通”所及的元素并非新东西,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园区乃至一般的工业开发区都在强调这些元素。
陈剑波:简单说是这样,问题是要对这些并不新的元素的作用作系统的思考和组合,综合发挥这些元素催生“化合化”所能起到的系统作用。结合市委、市政府对张江的定位,结合园区下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组合这些元素形成“催化剂”大有文章可做。
早报记者:您的意思是说,不同的开发阶段,这些元素有不同的功能内涵可挖掘。
陈剑波:打造“新九通一平”的目标正是如此。把这些元素的功能内涵加以深挖和整合,使其充分发挥催化作用是今年园区工作的新的着力点。
早报记者:您不妨捡几个元素展开来说说。
陈剑波:先说信息通。 人们通常理解的信息通,无非是织一张网络,园区内所有产学研机构都上了网就算完事大吉 。这只是一种低层次的信息通,最多只搭建起一个可供交流信息的网络平台。园区今年要打造的信息通,指的是一种行业内的交流机制,把行业内的产学研机构、上中下游企业通过信息交流俱乐部串连起来。以市场终端的需求信息为起点,使行业内的产学研机构和上中下游企业都可围绕终端需求选择自身研发什么或生产什么。
打个比方:市场需要新款手机新增两种功能,信息反馈后,芯片设计企业根据功能要求设计芯片,制造企业根据设计生产芯片,再对号入座由手机生产企业做出新款手机。过去人们常抱怨研发与生产各顾各,生产与市场脱节,问题是看到了,但很少有人关注信息封闭是造成脱节的一大原因。园区要做且理应做好的事情,就是把行业内的信息交流机制建立起来,使研发与生产都有的放矢,大大缩短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
早报记者:您所讲的信息通虽然“进化”了,但还是相对容易理解。市场通似乎更抽象一些。
陈剑波:其实也不抽象。市场经济条件下,研发创新的终极目标无非是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研发创新本身也属于市场行为范畴,既然定义为市场行为,那么市场通不通,对研发创新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就大有关联。
举个例子:张江生物医药板块虽说初步成型,一类新药开发总体上还力不从心,但外包服务做好了能收“一石数鸟”之效。即我们可以在某种一类新药的开发中承担其中若干个“子研发项目”。这中间,张江的中小公司和跨国医药巨头有个需求沟通的过程,彼此知晓想要什么和能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外包服务还涉及到成果评估鉴定、收益结算等复杂问题,园区就要引进专业的中介机构来做这个事。
再举例:中芯国际与复旦合作搞数字电视地面传输芯片,就属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市场研发行为而不是带有“政治任务”色彩的传统的协作攻关,从一开始,中介机构就前期加入,锁定了合作双方的责、权、利。
早报记者:法规通比较直观。张江园区是科技创新的区域,它最终能否成为一座研发创新的“花果园”,关键取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和力度。这是国内所有科技园区面临的一大难题,放在整个国内,这还是个带共性的难题。
陈剑波:张江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商标、专利、技术成果,甚至一个实验方程。另外,人才流动也可能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我讲一件事,罗氏制药与张江亲密接触5年整就是不下单,直到去年底才正式投钱建立研发中心。罗氏踌躇什么?
说白了就是对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有顾虑。若搞个研发就引出一场官司,谁还敢投钱搞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大生态和气候,我们只能讲实际,着力营造小气候。在市、区支持下,把工商局、知识产权局、浦东法院组成一个整体,还对引进的中介机构实施补贴,试图营造一张保护网络。还有是把执法机构、产学研机构、中介机构整合起来,打造园区产权保护联盟。
早报记者:配套通和物流通容易理解,大致就是服务延伸的问题。
陈剑波:不是这样的。园区讲配套不再局限于解决企业吃、喝、拉、撒的层次,讲物流也不是低层次的运输便捷。前者要致力于改善“软配套”,譬如说,风险投资进来后,我们会告诉它哪家公司有需求,我们能提供整套该公司的详细评估资料,有了意向,专业中介机构立即跟进提供谈判服务。后者要解决的,一是通关速度,再是减少环节税收的沉淀和资金占用。以芯片产业为例,上中下游之间的衔接可能经历国内国外数次循环,每次都得增加环节税收,通过信息整合,实现园区内配套,整个产业的综合物流成本就可降低一大截。
早报记者:整个国内高科技园区,资金欠通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包括种子基金、创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和投向。最难的就是怎样获得风险投资基金。
陈剑波:我们正在尝试组建风险投资联盟。把风险投资公司、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组织在一起组成俱乐部,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研发创新都有个过程,形如400米接力赛跑,每一棒代表阶段性成果,风险投资基金不大可能陪你跑完全程。这样风险投资在每一棒都存在阶段性退出和进入的问题,进进出出都得通过阶段性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方能实现。所以今年我们还力争通过上海产交所打造一个专门的供风险投资进出的“子平台。就国内现状,这些都面临着政策瓶颈,但改革总得有人、有地方率先突破。
早报记者:一路听下来,您对“新九通一平”的确经过深入思考。看来,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也有新的内涵注入。
陈剑波:说到人才,张江已不仅仅是个继续“集聚”的问题,更不是制定更优惠的引才政策,要紧的是用好、用足并继续开发人才潜力的问题。我们提出人才通,着重于人才业务能力的“精通”。今年我们要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国际顶级研发机构。这类机构越密集,张江现有的人才方有更多可供“打磨”的实践场所,在此过程中,良禽择木而栖,新的人才必更多地栖息张江。
随着科教兴市行动纲要的实施,市里已打造了一批技术平台,比如公共实验室,公共检测平台,超算中心等等。市级平台园区企业要利用好,同时园区今年着重搭建一批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技术交流与服务平台,这些平台都是公共型开放式的,主要解决带共性的技术、情报资源的共享难题。说到服务,传统的做法譬如“一站式”、“一网打尽”、“零收费”等内容。园区发展到今天,我们所要做的,是营造一种市场化的综合服务模式。我们选择了十项全新的服务内容,重点是TAFF培训,以及与IMEC合作培养“芯片工程师”项目。
早报记者:您介绍了“九通”,“一平”的含义自在其中,就是通过“九通”营造园区更快发展的生态大环境。记得哈佛学者约瑟夫率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相对于“硬实力”,“软实力”在张江可能着重体现为支持创新的服务体系和机制。
陈剑波:从最初的斯福坦科技公园到后来的硅谷,美国人全凭“无形的手”。我国的台湾新竹则不然,“有形的手”至今仍是其主要动力源。全球2000多个高科技园区,目前看下来数硅谷和新竹最成功。国情、市情不同,张江发展依靠“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共同作用。实践证明,“两手”结合的“张江模式”是可行的。但是,作为体现“有形的手”的张江园区办和张江集团而言,自身也得根据园区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我们提出园区要做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并努力实践之,就是为了适当超前迎合张江发展的需要。当然,这也是上海科教兴市的需要。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