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相关信源不断由国内外媒体披露,张恩照倒台已无“羞”可遮。张恩照活该,其却又十分“不幸”。说其活该,事儿是自个犯下的,今日东窗事发说明其“行事”的“修功”还不到家;言其“不幸”,在于建行正急欲海外上市,节骨眼上,若不是美国人率先“揭露”张恩照之丑闻,弄得国内极为被动,即便其狐狸尾巴已藏不住,事儿也可能再“捂”一阵子。因为此时抖露“家丑”,即便建行如愿在海外上市成功,其始发股价必大大“缩水”。
机械地定义,张恩照其人其事已很难再称为新闻。最初,张恩照是以“个人原因”辞职的,但熟悉国内“政治语言”风格的读者都不难感悟到“个人原因”通常意味着什么。张恩照固然让建行再次蒙羞,但张之后,作为国内银行界“四大家族”的中行、农行又再爆丑闻。尽管众媒体揪住这些“猛料”大肆炒作,可本真的抑或是悲观地看,这些也构不上新闻,无非是以往一系列金融腐败旧闻的最新“翻板”而已。
既然是旧闻之“翻板”,我懒惰于对张恩照之流的关注。所以,我不仅没写跟风文章,以至于为本人所供职报社写社评,我也没将其列入社评备选题材提交编前会讨论。
促使我改变初衷--将“张恩照现象”放在本专栏内议一议的原因,不是因为张恩照一案又被挖出令人震惊的新报料,而是一部分媒体对金融腐败的报道层次“欠高”,实在有失水准。
张的暴露,无非是金融腐败之冰山一角。我的朋友--建行系统内部的一位纪检官员曾对我感慨,“若对二级以下分行的行长们‘撸’上一遍,谁的屁股上没沾点屎?”这话我信,但不可能动真格,要不然,国有金融体系岂不是“大厦将倾”。金融腐败分子固然可憎、可恶,却又可叹、可悲,甚至有点可怜。说到底,张恩照和“张恩照”们其实也是受害者--旧的金融体制的受害者!纵然,国外包括那些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也有搞金融腐败的,但人家毕竟没有成批“生产”出腐败分子。无须多费笔墨,仅凭以上所言,媒体本不该只局限于对张恩照和“张恩照”们犯奸作科的“细节”津津乐道。
鲁庄公死后,庆父横行无忌,给鲁国带来极大灾难,齐人仲孙湫曾为此叹息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翻译成当今的白话,就是庆父是国家的乱源,此人不除,鲁国就永远不得安宁。将仲孙湫的叹息拿来形容当今国内的金融腐败,我只想强调:不思如何引导舆论,推动革除旧的金融体制,只热衷于揪住“张恩照”们当“落水狗”打,实在是媒体本不该反复发生的“失误”。
我所说的“旧的金融体制”,首先指以国家垄断银行业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体制。从经济学的角度切题,这个旧体制与计划经济相契合,为计划经济服务倒也配合默契。可仍用旧体制为市场经济服务,除了拖累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无数事例为证),产生并导致金融腐败大范围蔓延,实在系必然结果。把话说得如此肯定有何理论凭据?有!因为国家垄断银行业的旧体制只能与计划经济相容,与市场经济无法“兼容”。
考虑到去年以来“审计风暴”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媒体及反腐专家呼吁审计和纪检部门联手,在金融界刮一场“反腐风暴”。老实说,这又是一种很“浮燥”的一厢情愿。在我们国家,腐败是大面积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教育、卫生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倘若“风暴”无处不在,国家还如何运作?
再说了,“风暴”其实是“运动”的翻板,中国从“三反”、“五反”始,搞肃贪运动、刮肃贪风暴时不时来那么一回,可又有哪一回真正解决过大问题?事实胜于雄辩,事后监督、惩罚难收大用,真能管大用的,只能是事前的制度设置和制度变革。试图靠政府加强监管来遏制金融腐败,未免太天真了点。
由于不敢痛下决心革除金融垄断体制,再基于国有商业银行各巨头事实上都属金融既得利益集团,国内金融业还会溃烂下去。有责任的媒体,该当抓住新的“张恩照”事件,在舆论造势层面,做推进金融改革、瓦解旧金融体制的“催化剂”。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