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最近,英国伦敦《标准晚报》4月15日一条有关牙膏与肥皂中所含三氯生与自来水中的氯能生成致癌物质三氯甲烷的消息,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给某些牙膏产品造成了很大影响。4月19日,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发表文章,这是媒体断章取义,他没有说过抗菌化学物质是潜在的危险和值得引起健康关注(《新京报》4月20日)。读了报道,笔者认为与其说媒体断章取义和社会过度反应,不如说是权威的缺失更符合实际。
众所周知,自苏丹红事件、油炸薯条,再到这次的三氯生牙膏事件,每每当这些国外有关公众健康的消息传到国内时,总像一块石头投在平静的水面,一次次的在国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时,总能看到一面是相关厂商手忙脚乱的声明,另一面则是社会公众对自已消费行为的紧急调整。于是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震荡,公众也对食品安全状况谈虎色变,充满了担心。可与此同时,也令人不解的是,当上述社会情况出现时,社会公众却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权威信息,人们听到的只是,有关负责社会公共食品安全的行政机关所发出的“关注”“研究”等公式化消息。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对市场食品安全负有职责的行政机关平时在干什么?怎么现在有点像食品安全的“救火队”了?这本身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其实从道理上讲,作为对食品安全守土有职的相关行政机关来说,保证市场的食品安全本就是其最基本日常职责。可一段时间来,市场所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其在事件中的慌乱表现,似乎已在相当程度上证明,有关行政机关不仅对事件缺乏事前的预见,而且在事件出现后也缺乏有效足够的应对措施。这是否说明了相关行政机关的日常管理水平还存在着很大问题?想结论也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吧。
所以,对相关行政监管部门来说,面对近一段时间来所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能仅满足于事件后的“救火队”,而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放在事件出现之前,如此将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机制,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公共和公众健康的需要。而如没有这样的行政监管思路转变,以后可能还只能是一个“救火队”的角色。要警惕!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