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主要观察指标是价格总水平,即消费价格指数(CPI)。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即既不要通胀抬头,也不要出现通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通胀与通缩经常是半步之遥,宏观经济当局稍有失当的操作,通胀即逆转为通缩,通缩也会逆转为通胀。这样的经验事实并不少见。
笔者直觉,目前,中国经济就好像处在通胀与通缩的一线之间。这一直觉产生于一则报道:“铁矿石涨价将牵引物价上涨”。该报道说,国内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71.5%已成现实。这一涨幅的确惊人,意味着2005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成本将上升430亿元。报道援引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专家的话说,进口铁矿石涨价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增大通货膨胀压力。
这里的连锁反应是指,成本推动上游(中间)产品的价格上升,然后传导到下游(最终)产品的价格,进而使CPI上扬。不过,这一连锁反应产生的前提是,下游产品是存在有效需求的,那么,就会出现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反之,如果下游产品的有效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长,仅仅是上游产品涨价,那么,经济就是虚热。也就是说,铁矿石涨价了,钢材价格随之上涨,所有以钢材为原材料的行业,如汽车、家电等行业,其产品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但是,一旦这些涨价的产品形成过剩,通货紧缩的阴影就紧随其后了。时下发生这种情形的可能性在于,以铁矿石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市场可能会难以接受;经过20多年的改革,总需求约束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就好像处在通胀与通缩的一线之间。
目前,人们处于对通胀比较敏感的时期。铁矿石涨价带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市场油价拉动的能源价格居高不下,房地产价格的持续攀升,以及一旦农业歉收将引发的粮油价格走高,都使人们有理由相信,通胀已经兵临城下。为此,宏观经济当局不仅频出总量的和结构的调控措施,还实施了强硬的价格管制,如控制水、电和燃气等调价方案出台。当然,这些调控措施都是必要的。
然而,以下三点诱发或直接导致通货紧缩的事实不容忽视。其一,在上游产品的投资和生产领域,政府的非市场行为仍然在起较大的作用,因此,其价格波动不完全是市场的反应,而已经基本市场化的下游产品“不领情”是完全可能的。其二,长期以来,中国的消费率低下,投资率高企;消费的增长率远低于投资的增长率,最终需求不足一直在困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三,在中国现阶段二元结构和转轨体制的背景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利于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因素。例如,占总人口比例很高的低收入人群,尽管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都较低,他们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又如,当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较高的居民储蓄率在所难免,现期消费相应减少。
因此,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为什么要打“组合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一手抑制通胀,一手防止通缩。这是难度很高的事,又是必须尽力为之的事。现在我们所期待的软着陆,如果能够尽快实现,就有可能做得既有效抑制通胀,又防止出现通缩。为了实现软着陆,眼下的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大幅反弹,保持农民和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不断增长,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及控制那些过热的投资领域,如房地产、部分原材料项目等,都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最后顺便指出,通胀和通缩都会引起除经济问题以外的社会问题,如通胀时产生的再分配问题,通缩时导致的就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严重性。然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对低收入者人群的影响较大。因此,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上考虑问题,也特别要一手抑制通胀,一手防止通缩。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