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旅游局所属的中国旅游网消息,8日下午5:00,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发布《2005年“五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该报告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对辖区内“五一”黄金周的接待规模和效益进行了统计调查后,经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汇总而成。(5月9日《人民网》)
我们看到,此报告“生动而鲜活”,面面而俱到。比如,此报告显示,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21亿人次,比2004年增长16%;实现旅游收入467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0%;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385元。此外,报告甚至对于过夜旅游者、一日游游客的人次,对于民航、铁路的客运收入等也都“运筹帷幄”,了然于胸。
笔者感觉,统计应该是一个“细致活儿”,要想保证统计数字真实、权威和公信力,一需要时间,二需要认真对待,正可谓“慢共出细活儿”。尤其是对于黄金周这样的复杂统计,涉及到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光是全国各个地区数据的统计汇总,如果没有10天半月的“精打细算”,我想是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的。
而我们看到,在黄金周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8日下午,管理部门就匆忙在“第一时间”内出笼一个如此“全面”、“准确”的“统计报告”,在让公众对其“出奇”高的“工作效率”表示“赞叹”和“折服”之外,这种“出奇”高的“工作效率”,让公众产生的,却是心中无数个问号、质疑,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这种“早产”统计数字的不信任。
新华社的记者对各省市的数字进行“盘点”之后,发现其中有不少“规律”和“奥妙”:首先,这些数字都是以500元为基数上下浮动。各省在旅游资源的丰富性、旅游市场繁荣程度等方面并非整齐划一,人均都消费500元,是不是太巧了? 再者,我国的统计网络建设远未达到四通八达、一日千里的程度,各省要将成百上千个景点,在7天长假里的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全部汇总起来,绝非一日之功。
统计数字是怎么迅速“出笼”的呢?东北某省旅游局一位负责人“一语道破天机”:为了不在国内同行面前“丢脸”,也对上级部门有所交待,本部门的主管领导通常授意他们每次统计均以上一年的数字为“基数”并按照一定的百分比“有所增长”。“一些省的黄金周旅游统计数字都是这样测算出来的!同比增长的百分比也是事先定好的!”(5月9日新华网)原来如此!果然不出所料!令人眼花缭乱的“黄金”数字就是这么出笼的。
朱总理当年在视察国家统计局时曾欣然命笔,写下了几个大字“不出假数”。有人说:这个要求是否低了点?但是,现在面对各省市、各地区,甚至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在“第一时间”出笼的“黄金”统计数字,甚至连小孩都能看出其中的“猫腻”。 在统计问题上能作到“不出假数”,实在是一个“奢望”。
有人说,统计数字是静止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统计数字。可是,这种掺水的“黄金”数字,怎么能有“资格”成为静止的历史?怎么能让我们的决策部门运筹帷幄、科学决策?这种“皇帝新衣”式的统计数字,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还有什么实际意义?管理部门,别再玩这种数字游戏了。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