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不该“捂”的终究捂不了--该发生的迟早会发生。
选择五一放假前股民“注意力分散”之计,又可利用接下来的股市休假期,有关机构突然在上月29日低调宣布南方证券关闭。明明等同于破产,却楞是捡好听的词管叫关闭。
有关机构抓监管常显能耐不足,玩一把如此雕虫小技却往往游刃有余。
还是少点儿“刻薄”--处身设地替监管者想想,人家也够难的。券商的赌徒行径与连赌场都不如的中国股市,原本就是连在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问题累累、苟且残喘、早该被驱逐出股市的券商又远不是南方证券一家,外加当下股市的现状,摊到谁都想低调处置这档子丑事,免得对股市带来新的“风雨飘摇”。于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南方证券被悄悄从券商名单中抹去。
想当年南方证券何等牛皮。它与华夏证券、国泰证券并列,号称三大中央级券商,其1992组建时,政府注入的注册资本金就有10亿元人民币--那会儿,人民币可远比现在值钱许多。它日后的败落是“国有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兼容且最终必被市场淘汰的又一典型案例。
有人说,2004年是中国券商的“丑闻年”,正是去年年初,“赌”不下去的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可未等人们深入剖析和反思这个“赌徒”留留给股市的教训,有人却下发条头“警示”众媒体:不许炒作!
掩耳盗铃--一切“捂”者所持有的普遍心态。殊不知,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本不该“捂”的事,如何能捂得了?
券商是干什么的?券商是靠什么吃饭的?券商是为股市交易提供中介服务的,其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服务的态度、质量和诚信。在这个基础上,抑或说在坚守这条底线的前提下,又取决于其合法的服务功能创新和服务品种的开发。然而,这样两个几近常识性问题在中国股市,却从一开始就没整明白,甚至有些人包括众券商压根就不想整明白--越糊涂越好!要不,大家伙咋能在股市中混水摸鱼呢?
包括被市场“消号”的南方证券,也包括其它伤痕累累或依然人模人样的券商,它们曾经或仍然在干些什么?它们普遍的挪用客户资金;它们违规违法融资套利;它们违法从事不规范的资产管理业务;它们超规模自营投资扩张且亏空累累;它们与黑庄家穿连脚裤一起在股市中大行“坑蒙拐骗”,它们的管理层往往屁股上沾有大小不等的“屎点”。最终,它们的“累累罪过”往往以资金链断裂而大白于天下。
众券商的确玩不下去了。于是,它们通过在媒体中的“利益代言人”集呼中吁:“国家若再不出手施救,那中国的券商可就真的完了。”是啊 ,它们的天真在于幻想股市重新出现投机性繁荣,以再度演绎“一俊遮百丑”式的“发展故事”。可照我说,这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有观察家们指出,管理层对券的态度正变的严厉起来。于是,有舆论开始为“严厉”叫好。于是,另一种附带的声音也借机出现,呼请管理层在“严厉”的同时“网开一面”,将发行审核权、定价权放归市场,以恢复券商产品设计、定价、销售等价值创造空间云云。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要增加券商的正常盈利空间,就能唤回券商循规蹈矩的良心?
我也为管理层开始对券商严厉起来叫好,但我对“严厉”的结果并不看好。这不是悖论,在我看来,捆住手脚式的严厉和事后惩罚式的监管,终究都是治标措施,只能暂时缓解众券商的“病痛”而不可能革除券商的“病灶”。
“病灶”何指?首先指众券商的产权结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各大券商(包括中央级的和地方级的),说到底并非是适应市场经济形态下生存发展的独立于市场的“有限责任主体”,自然难以与市场经济形态正常兼容。这是20年生产型国企不得不进行产权多元化改制的必然性逻辑,当然也是“救服务类国企于水火”必须先从产权革命着手的“治本”之途--譬如目前的券商。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