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已经5月下旬了,我梳理了一下,这个月大致也就两宗新闻特抢眼:
一宗新闻管叫“《财富》论坛”,国内大小媒体报道北京“财富盛宴”可来劲了。可那是有钱人的节日,人均100美元一餐的伙食标准离百姓太远,咱们还得算计过日子必须面对的柴米油盐。
另一宗新闻叫“警察打死警察”,说确切些,是北京警察李忠义乘“五一”长假驾丰田霸道(高档越野吉普,估计八成是公车私用)带家小上山西旅游,因针眼儿大的小事惹毛了太原警察刘立民,结果,李警察被刘警察召之即来的9名“马仔”(其中6位是“山上”下来的)暴打致死。
如今这世道,警察打平民不算新闻,警察互殴也难够上新闻,但警察打警察并将人打死却是新闻,至少以往没瞅见过类似的报道。
这事儿有损警察队伍整体形象,先压住,随后再降调处置当然最好。我估摸,当地有关部门警惕性欠高,一不留神让“惟恐天下不乱”(事后有机构就是这么“愤怒”的)的记者抢了先手。嗨!也难怪,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何况管事的机构,何况又是“五一”长假期间,谁不想歇口气。没辙,防线一旦被撕开,大小媒体蜂拥而上,闹得“全国人民都知道”。而且,这事儿至今没完没了。
此案真相几何,用不着咱费舌头,您到网上“游”一遭,说啥的没有。
容我与众读者一起品味各式人等如何评价、看待这宗丑闻,深追丑闻成因,这比深究此案前因后果,区分俩警察谁是谁非要有价值得多。
俩人是好警察还是坏警察?
内部人评价:刘警察“工作干的不错,是个很利索、业务素质相当好的年轻人。他是个好警察”;李警察“平日为人友善,连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立过二等功和三等功”。
坊间评价:“俩警察谁都不尿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网民评价:“这等口角小事,放在平头百姓身上断然不会发生,很可能两人平时蛮横惯了,来了事,不让他们蛮横肯定不成。”
此案性质?
太原警方新闻发言人强调,“这是个普通刑案,发生在8小时之外,不涉及警察滥用公权力。”
系统内学者评价: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称“该案不具普遍性,不应渲染二者的警察身份”;王大伟同事王元太教授则强调,“刘立民做的是匪的事,但不能代表警察。”
系统外学者评价:“必须对特权思想开刀了”———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刘案是社会过分依赖警察的恶果之一种,具有必然性”———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
坊间评价:“刘警察召集刑释人员充当打手,是警匪一家。”“此案如同狗咬狗(我不敢不作出说明,并非表明我赞同如此说法)。”
好了,援引各种有代表性的说辞到此搁笔,我并不想与读者分辨上述说辞谁占理、谁偏激,只想与读者一起思考为何舆论如此“对立”。我以为,舆情折射出社会对警察的信任危机。这个危机由来已久,积累已久,此次恰逢“警察打死警察”,才被集中释放了一次。
危机是如何酿成并持续积累的?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管制年代”以阶段斗争为纲,片面强调警察为专政工具,赋予公安部门过大的权力并延续至今。而且迄今警察权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暗箱运作”,现有体制下,中国社会始终缺少对警察权实施有效监督的制度安排。
鉴于警察队伍之忧,记得贾春旺当公安部长时抓过“清理门户”的事。他曾忧虑和严肃地强调:“这已经不是提高警察素质的问题了,涉及警务腐败、滥用权力的警察都应该被清除出警察队伍。”后来,的确有一批警察中的害群之马丢了饭碗。
然而,我想直言不讳地指出,“清理门户”之类的整顿,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后补救举措,其产生的震慑作用相当有限。重要的是要对公安进行改制,理论上正本清源,实践上回归警察在现代法治社会的正常角色。只有角色变了,警察才能从信任危机中走出来。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