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传出多家钢铁企业并购的最新动向,相关上市公司股票“涨”声一片,市场对钢铁业并购重组的预期之强烈可见一斑。
有关政府部门也一直希望通过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钢铁业结构,但现实是前十大钢铁企业钢材总产量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比例不升反降,从2004年的34.7%,2005年的33.6%,一路下滑至2006年的29.4%。
2006年,鞍本集团、新唐钢集团首次以合并产量报表进行统计,但产业集中度仍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耐人寻味:国家有关部门期望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以达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的“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的目标,但却屡屡事与愿违。
类似的现象是,国家有关部门期望通过新建项目行政审批来控制钢铁业这个被认为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扩张速度,结果也是每每难遂人意:自有行政审批以来,钢铁产量不见其减,反见其增,而一些小钢厂正是在大钢厂手脚被审批束缚住之时大张旗鼓地扩张产能的。
究其原因,正是市场机制得不到尊重和体现导致了行政主导式结构调整多次失败的结果。一方面,行政控制束缚了国有企业正常产能扩张的冲动,却管不住小钢厂遍地开花的势头,因而导致有形之手的“失灵”或“低效”;另一方面,被压制的市场力量在管制森严的钢铁市场几无用武之功,从而难以通过无形之手造就中国的米塔尔——阿赛洛。
“国有企业只说不做,民营企业只做不说。”这个段子刻画了钢铁企业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反应。宝钢集团、武钢集团等国有企业在执行国家政令时最为听话,虽然没有停止向高层游说的努力,但“说”了几年的湛江、防城港项目,至今仍没有“做”成。与此相对的是,河北等地的一些民营企业已经不声不响地扩张起来了,而遇到今年的好年景,他们的暴利让守规矩的宝钢武钢们后悔不迭。
业内专家认为,很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最大障碍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中央企业希望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钢铁企业,地方政府则因担心被兼并方利税流失而不愿意放弃控股权。而正是这些非市场因素让国内钢铁业的并购重组一直步履蹒跚,已经挂牌重组的企业也因多是“拉郎配”而难以显现应有的重组“红利”。
曾有人提出,市场整合只有在行业低谷时才能加速推进,应再增加1亿吨钢铁产能,把市场价格打下来,迫使小钢厂在严酷的竞争中淘汰出局。这个观点虽然偏激,但却充分展示了市场的力量:减少行政审批程序,让市场当家做主,在优胜劣汰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产业集中度。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